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864417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总复习(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本单元内容上承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下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时期。所涉知识点 筹建新中国: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巩固新政权: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9491953),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北平),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

2、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首席代表 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第2课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参战原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经过:,美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了我国安全(美

3、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江边,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同时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五战五捷,将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10月25日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第3课 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发展,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内容: 废除地主 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施: 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结果: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

4、获得解放。,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 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c,练一练,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 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5619661976)本单元内容是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

5、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所涉知识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五计划、一届人大、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端中共“八大” 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 严重内乱:“文化大革命” 这期间有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探索经验,比如“八大” 前后一年多的探索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探索, 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错误及惨痛的经验教训, 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条件: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原因:工业落后 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

6、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执行时间:1953年1957年 成就:工业:三个第一、鞍钢交通运输业:三条通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工业基地:东北形成、沿海加强、华北西北新建结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的宪法,09安徽中考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 A.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7、刑法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第5课 三大改造指我国在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原因53年1956年 形式:组织分散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1953年开始,1955年高潮,1956年结束,二、公私合营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先公私双方共同经营,公间:1954年1956年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结果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后期过急、过粗、过快,三大改造(19531956),1956年底,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

8、,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D,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B,第6课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1、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0三年经济困难),1结束了“洋油”的时代 2、新兴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四、模范人物 1、“铁人”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艰苦创业)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4、“人民的好战

9、士”雷锋,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评价:,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发。,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一、动乱和灾难 起因:“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四人帮的利 表现:“打倒一切、全面内乱” ,停课、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冲击,干部、知识分子遭迫害 抗争受压制二月逆流(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运动),二、粉碎林彪和江清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 2、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文革结束“四

10、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遭到“四人帮”的镇压。 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1、新中国成立前夕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A、 B、 C、 D 、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 、1954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B、 C、 D、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D,C,C,D,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 6、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1、基本完成是在( )A、1952年底 B、1953年底 C、1954年底 D、1956年底 7、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 D、开展“文化大革命” 8、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高指标 C、 D、 ,D,B,C,A,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好干部”是(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邓稼先 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指的是( )A、1946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61986年 11、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 )A、1957年反右斗

12、争扩大化B、1967年“二月逆流”C、1968年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D、邓小平被诬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12、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四人是 ( ) 江青 张春桥 林彪 姚文元 王洪文A、 B、 C、 D、 ,C,C,C,C,看图回答问题(课文25页) (1)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请你谈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他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凡事应遵照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浮夸害人、害己、害国。,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北京) 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引发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