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63713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ppt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三、试题对2012-2013年教学的启示,二、2012年新课标卷的变化与特点,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考点】必修1和必修2古代中国的政治(监察)制度,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点拨】1.从材料:汉武帝通过查

2、田宅与迁移两种手段打击豪强;2.从所学:汉初的无为在汉武时滋生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土地兼并三大问题,汉武帝由无为到有为,逐一解决这三大问题,本题就是通过查处豪强解决土地兼并。3.刺史监察地方,重要的监察内容是豪强大族“田宅逾制”,“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首都长安附近集中居住(便于监督和控制),这样使得豪族失去了兼并土地的可能性。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抑制豪强,直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一措施是通过政治手段加强中央集权,非经济手段,排除D项。 某省本题平均分:2.12 难度系数:0.53 【感悟】 1.要有文言知识,能看懂“田宅逾制”的基本意思。 2.要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历史知

3、识有所了解。 3.此题解题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能看到“田宅逾制”和“豪族被迁到长安”的逻辑关系。 4.要对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如对“表明”和“说明”理解到位。,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考点】必修2.3古代中国的商业、文学和戏曲。 【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 【点拨】1、从材料:宋代杭州市民向往自由、追求正义; 2、从所学: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和增多。 3、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明显与封建传统道德相违背,但其故事确在宋代杭州流传,反应的只能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以两段流传故事不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心态,A项不正确;流传故事不能等同于戏剧,排除B项;凭两段传说也无法说明地域文化特色浓厚,C项理解错误。某省本题平均分: 2.24 难度系数:0.56 【感悟】 1、“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表面的,而是间接的、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2、本题难度不大,对历史现象注意对其本质的思考,过于肤浅的理解不会是命题者的意图。 3、本题值得称道,因为:

5、考察点宋话本来源民间走向民间,丰富了宋代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市民的价值取向,书写着真正百姓的历史,难能可贵。另外本题对历史课标要求的八大能力之一 “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察灵活到位,不偏不难,值得称赞。,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考点】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6、。 【能力 】史料分析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力。 【点拨】1、归纳材料:明后期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很多; 2、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3、这段文言文反映的内容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了当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主要是离开土地的人。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某省本题平均分: 2.86 难度系数: 0.72 【感悟】 1、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

7、的来说,广义地社会结构,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社会结构,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本题应是狭义的社会结构。 2、.做好此题,学生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要能读的懂材料。从平时的教学和大小考试来看,学生过差的文言文功底已经严重制约着古代史的学习。,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8、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考点】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能力 】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点拨】注意题干中设问限定语“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和“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材料逻辑是集权弱分裂力征兼并更加集权,说明每每伴随一次分裂,君主专制更加强化,故可以确认C正确。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专制等同。其他两项 “前提”、“基础”是对材料片面的截取,说法错误。(分裂动荡的后果是中央集权加强,而非“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B项错;专制制度的基础是自然经济,D项错。) 某省本题平均分:2.36 难度系数: 0.59 【感

9、悟】史家论述亦是命题者比较青睐的选材范围,适当关注史学家名作,对师对生备考不无益处。,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考点】必修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能力 】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及历史基础知识。 【思路点拨】1、题干以直白表述的方式创造一个新的情境,内容只涉及到张謇办厂和当时的心情。2、调用所学知识解题:张謇所处的是“重农”思

10、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张謇选择了投身实业。3、因此张謇才说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既体现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也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抗,故A符合题意。张謇投身实业其目的不是和本国“民族工商业竞争”,也不是完全为了“追求利润”,故、D两项排除。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预见”“前景暗淡”不符史实。 某省本题平均分:2.34 难度系数: 0.59 【感悟】 1、捐弃所恃:抛弃了所依靠、凭借的(东西),这里指张謇状元的身份与锦绣前程。 2、舍身喂虎:原意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前是个王子,看到一只老

11、虎带着两只小老虎饿得快死了,于是就把自己割得浑身是血,从山上跳下去摔在老虎面前,然后老虎就把他吃掉了,此后他就得道了。后来人们就把舍身喂虎当做无私奉献的一种表现。这里指张謇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创办实业救国。 3、此题源于看历史(原国家历史杂志)的文章张謇:状元下海。该文对张謇投身实业有精辟的论述。,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

12、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考点】必修1俄国十月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能力 】联系时间信息,对比分析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能力。 【点拨】1、材料强调俄国走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当时没有更好的方法下唯一可行的正确途径和必然选择。 2、所学: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只出现了党的一些早期组织,毛泽东乃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之一。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暴力夺取政权”的道路。3、从时间看当时俄国革命已经在中国得到宣传,在此之前中国进行了许多政治试验,最后都失败了。毛泽东在信中认为俄国式的革命是一个“恐怖的方法”,但在“诸路皆走不通

13、”、没有“更好的方法”的时候“的一个变计”,C项符合题意。A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秋收起义攻长沙失败以后的事情;“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中共一大以后确立的中心任务,A、B两项时间不合。材料强调暴力而非改良,故D项亦排除。 某省本题平均分:1.44 难度系数: 0.36,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感悟】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今后高考仍然会关注,一般会侧重中外对比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教训等角度去考查。 2、弄懂 “表明”和“说明”区别。 “表明”的含义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而“说明”除了具有“表明”一词意思之外,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3、此题选材应源

14、于杨奎松主编的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中间地带”的革命一书中“毛泽东:俄国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原文如下:但是,有一些人对种种改良平和的主张感到绝望,他们渐渐开始转向革命的社会主义。典型地代表着这种倾向的毛泽东这时就得出结论说:“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德莫克拉西主义,依我现在之看法,都只认为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绝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因此,“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一、2012年高考试

15、题解析,【考点】必修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曲折发展 【能力 】通过史料联系历史背景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 【点拨】1、材料中文件反映了是美国对中国“二五”计划发展的判断。文件认为在此期间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高速发展。 2、所学知识: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 3、中美关系从建国开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58年中美关系并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关系在50年代末严重恶化,因此,、B、C三项均不合史实,所以答案为D。 某省本题平均分:2.56 难度系数: 0.64 【感悟】对史论的理解

16、与判断要联系历史背景综合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曲折探索的经验与教训,是近几年的一个高频考点。,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一、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