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52823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92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神经系统(1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 1011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1.结构 (1)胞体 (2)突起:树突 + 轴突,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 有髓鞘神经纤维 无髓鞘神经纤维,(1)接受、传递信息 (2)分泌激素,2.基本功能,(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直径 髓鞘有无 髓鞘厚度 温度,(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2、直径 髓鞘有无 髓鞘厚度 温度,2.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了解),顺向,逆向,快(40-500 mm/d),慢(1-12 ),1、特点:双向双速,胞体 轴突末梢,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根过氧化酶可经逆向轴浆运输,由外周向中枢转运。,(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了解),营养性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一) 数量 1012 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三)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较高 2.不产生动作电位 3.分裂能力强 4.缝隙连接,无化学突触,(二) 种类 在周围神经系统,有施万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

3、胞,二、神经胶质细胞功能(了解)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二、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电突触(局部电流),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传入纤维中枢传出纤维效应器,突触,突触,突触(接头),1、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突出后膜,(2)经典的突触分类,最多见,较常见,(3)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通道结合,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4)突触后电位 1)兴奋

4、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性 Na+(主)、K+通透性,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超极化,兴奋性 Cl- 通透性-内流,(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取决于同时产生EPSP和IPSP的代数和。,(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2)影响已释放的递质消除的因素: 3)影响受体的因素:,(7)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1)概念: 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 2)形式:,强直后增强: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 习惯化:重复给予较温和刺激时,突触对刺激

5、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敏感化: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传递效率提高。 长时程增强: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刺激,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使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几小时至几天)增强。 长时程抑制: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2、非定向突触传递 (1)非定向突触结构 曲张体, 沿分支位于突触的近 旁,释放递质,扩散 至突触后成分的受体,(2)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突触前、后成分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结构。 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不一一对应,无特定靶点。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间

6、距较大,且远近不等,突触传递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3、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特点:无突触前后膜之分 双向性传递; 传递速度快 生理意义 广泛存在于CNS和视网膜中,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促进同步化活动。,(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概念: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使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合成: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该物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储存:突触前末梢内有足够的储存量 释放: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可由突触前膜释放 受体: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 失活或消除: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

7、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有激动剂和拮抗剂,(1)递质的鉴定,(2)调质: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由神经元产生,并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并不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的一类对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调质发挥的作用称调质作用。 如阿片肽对交感末梢释放NA具有调制作用。,递质和调质并无明确的界限!,(3)递质的共存:,(1)戴尔原则(Dales principle)1953 一种神经元释放一种递质,(2)递质的共存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意义在于协调某种生理过程。,(4)递质的代谢,合成、储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

8、合成,消除方式:酶促降解 突触前神经末梢摄取 例:Ach 胆碱 乙酸 NE 肽类,胆碱酯酶,重新摄取,重新摄取,酶促降解(少),酶促降解,2、受体 受体:细胞膜或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 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阻断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1)受体的亚型: 胆碱能受体:M、N 肾上腺素能受体:、 意义:生物学效应多样化 (2)突触前受体/自身受体: 激活后可抑制递质释放,负反馈控制 (3)受体的作用机制: 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离子通道型受体 (5)受体的调节: 上调、下调(数量、

9、亲和力),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 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 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所有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 支配骨骼肌的纤维,N1,N1,交感 神经,副交感 神经,躯体运 动神经,ACh,ACh,ACh,ACh,ACh,NE,骨骼肌血管、汗腺,N2,M,N1,M,M,烟碱样作用(nicotinic action) 毒蕈碱样作用(muscarinic action),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胆碱能受体 a毒蕈碱

10、受体(M-R):产生M样作用 阻断剂:阿托品 分布:广泛,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 M样作用: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收缩,胃肠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虹膜环行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胆碱能受体 b烟碱受体(N-R):产生烟碱样作用 神经元烟碱受体: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CNS 肌肉烟碱受体: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 阻断剂 : N1和N2-R:筒箭毒碱 N2-R:十烃季胺 N1-R:六烃季胺 烟碱样作用: 小剂量时,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兴奋,骨骼肌收缩; 大剂量时,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包括NE、E和DA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11、: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NE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E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纤维: 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NE和E结合的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1.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有1、2两种亚型; NE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的,包括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的收缩,但小肠平滑肌是抑制(舒张)的。 2.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有1、2、3三种受体; NE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抑制的,包括血管、子宫、小肠、支气管的舒张,但心肌是兴奋(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心绞痛合

12、并支气管哮喘病人选用心得宁治疗。,1.受体特性: 与-R(主要1)结合,产生兴奋效应; 与-R(主要2)结合,产生抑制效应; 与心肌1-R结合产生兴奋效应。 2.配体特性 NE对-R作用强,对-R弱; 3.器官上、-R的分布 心肌主要存在-R 血管平滑肌上有-R、-R 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R为主 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上-R为主。,肾上腺素能受体,心绞痛合并支气管哮喘病人选用心得宁(1-R拮抗剂)治疗。,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3.多巴胺及其受体 主要存在于中枢: 黑质-纹状体 中脑边缘系统 结节-漏斗部 已发现并克隆出5种DA-R亚型, 作用:调节躯体运动功能、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

13、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4、5-HT及其受体 (1)存在于中枢;与情绪生理反应、睡眠的发生及痛觉调制有关。 (2)种类 共有7种受体,每种受体又有多种亚型; (3)作用机制 5-HT3-R为离子通道,其余为与G-蛋白和AC或PLC耦联。,5、组胺及其受体 (1)中枢:胞体局限,仅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内;纤维分布广泛。 (2)受体种类 共有3种受体 (3)作用 可能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血压、饮水和痛觉等调节有关。,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分布:中枢神经元; 种类: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甘氨酸,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

14、件反射: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较 低级。 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是反射活 动的高级形式。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可建 立也可消退。,(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仅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多,(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线式联系 辐散式联系,信息传递精确,扩大影响,聚合式联系,总和,负反馈-中止 正反馈-增强和延续,环式联系,链锁式联系,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 2、中枢延搁 3、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1、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 协调不同

15、中枢的活动。,1、突触后抑制(2)回返性抑制,意义: 及时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 神经元活动同步,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 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100-200 ms)。 3)意义: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调节感觉传入活动。,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一)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1)深感觉传导路: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 (先上行,后交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精细触压觉,2)浅感觉传导路:前外侧传入系统 (先交叉,后上行) 粗略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精细触压觉、本

16、体感觉,粗略触压觉,2、丘脑的核团 1)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 感觉接替核(换元) 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 功能:形成特异性感觉。,2)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联络核(换元)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 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3)非特异投射核 非特异投射核(多突触换元) 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3、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组成: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点:点对点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2)非特异投射系统: 组成: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N通路 特点:弥散投射 功能:维持和改变 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