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852227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1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地震两周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全面完成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重建的工作目标。请思考:都江堰是何时修筑的水利工程?同类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二、 小农经济 1.概念解释: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表现方式,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生

2、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产生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逐步普及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农业迅速发展:一个铁器时代(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这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两种技术:牛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推广使用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兴修水利技术。,(2)秦汉以后,牛耕的逐渐普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3.主要特色: (1)“男耕女织”的简单生产分工。 (2)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 (3)以个体家庭为

3、主的狭小生产规模。 三、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分期 1.原始农业阶段: (1)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 (2)过渡时期从沟洫农业时期到精耕细作时期夏、商、西周、春秋。 2.传统农业时期: (1)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主要特点: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2)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隋、唐、宋、元。 主要特点: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3)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 主要特点:适应人多地少的情况,多熟作物的种植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下列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解析:本题为容易题,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4、命是指铁犁牛耕的使用。 答案:B 点评: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使人力得到一定的解放,且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借题发挥】 (2010福州一中模拟)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B,1(2010浙江高考)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

5、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了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2.(2010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答案:B,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010年5月10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南澳号”水下考

6、古工作。在央视直播中,起吊机把文物缓缓吊出水面,众多珍贵青花瓷器首次公之于众。 请思考:什么时期的青花瓷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珍品?,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活学巧记,二、 “工官”制度 1.形成:从汉武帝开始,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1)“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平民不

7、得使用。 (2)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影响。 (3)“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3.作用和影响: (1)“工官”制度的实行,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延续性和生产水平。 (2)“工官”制度的实行,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3)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4)由于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的束缚。,(原创题)2010年4月,“南澳I 号”考古工作队在水下考古调查时,发现该古沉船上保存有大量的青花瓷器,不少器物的底部可见底款,包括“福”、“禄”、“富贵佳器”等,部分器物底部有“

8、大明年造”款。据此推断该古船的沉没应不早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本题一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程,二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我国古代青花瓷器出现的时间大致为元朝,但材料中有“部分器物底部有大明年造款”,故可推断C选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点评:注意掌握不同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各项突出成就,同时也应留意题目中出现的“时间”。,【借题发挥】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A粉彩瓷B铜钱C唐三彩D白瓷 答案:A,1(2010重庆高考)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

9、)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2(2010安徽高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解释: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在该墓葬中出现。 答案:C,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 “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

10、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4.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二、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 2.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中国古代促进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2010福建质检)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

11、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解析:中国古代“市”与“草市”、夜市、市镇是有区别的。市主要指城里或城附近的交易场所;“草市”也叫“虚”或“集”,主要分布在农村或山区等地;“夜市”是唐朝末期出现的,基本都是在城里的,主要是与白天的“市”区别;工官主要是负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市镇一般来说,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答案:A 点评:本题需准确、牢固掌握市、草市等基本历史概念及其出现的时间。,【借题发挥】 (2009济宁期末)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

12、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飞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要满足皇室需要 答案:B,1(2010福建高考)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

13、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已,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B,2.(2009辽宁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

14、选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2010年5月1日中国经济网上海世博会再次展示开放自信的中国。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国际盛会。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100多年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事,更是一次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请思考: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解释: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影响:

15、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侵略,起到了自卫的作用。 (2)消极: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 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人口增长的压力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A B C D 解析:重农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利好,其他几项均为阻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D 点评: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小农经济下农

16、民的生活状态。,【借题发挥】 (2010广东模拟)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答案:A,1(2010四川高考)“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受到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冲击)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