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49312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各 论,头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一、头 肌,(一)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颅顶肌: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鼻肌:,额腹 帽状腱膜 枕腹,面肌,咀嚼肌,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外面。 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咬肌和颞肌的作用: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一)颈浅群肌,1、颈阔肌,2、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颈阔肌,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二、颈 肌,3、舌骨上肌群,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 茎突舌骨肌 颏舌骨肌,4、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

2、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二)颈深群肌,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斜角肌间隙,第1肋,锁骨,目的与要求,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熟悉咬肌、颞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颊肌的位置。,三、躯 干 肌,(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 (五)会阴肌,(一)背 肌,浅群,深群 竖脊肌,斜方肌,背阔肌,1、斜方肌,位置: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起点,止点,2、背阔肌,位置:背下部及胸侧部。,止点: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

3、: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斜方肌,背阔肌,作用: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全肌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起点:以腱膜起于下六个胸椎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棘和髂嵴后部。,3、竖脊肌,位置: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由髂肋肌、最长肌及棘肌三列肌束组成。,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竖脊肌,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 止点:椎骨、肋骨,颞骨乳突。,(二)胸 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固有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1、胸大肌,位置:位于胸廓前壁的大部。 起点: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可使肩关

4、节内收和旋内。,2、胸小肌,位置:位于胸大肌深面。 起点:第3 5肋骨的前面; 止点: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可将肩胛骨拉向前方。,3、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前锯肌,位置:胸廓侧壁。 起点:上位8 9肋骨的外面; 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4、肋间外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前锯肌,5、肋间内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上位肋的下缘,斜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的上缘。 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的上缘,斜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三)膈,位置:胸、腹腔之间。 起自: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

5、和肋软骨 ;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位 23个腰椎。 止于: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 行为腱膜,即称中心腱。,主动脉裂孔 T12 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T10 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T8 下腔静脉通过,三个裂孔,胸肋三角 腰肋三角,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腔静脉孔,膈,中心腱,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胸肋三角,腰肋三角,腰肋三角,膈上裂孔,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及胸导管。 食管裂孔: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经。 腔静脉孔:下腔静脉。,T8,T10,T12,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之间。,(四)腹 肌,

6、(1)腹直肌,位置: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中。 起点: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 3-4条腱划。,(2)腹外斜肌,位置:腹前外侧壁浅层。 起点:下8肋外面; 止点:一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 的构成,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3)腹内斜肌,位置:腹外斜肌深面。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 止点:后部止于下3个肋骨,大部分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层的构成。,(4)腹横肌,位置:腹内斜肌深面。 起点: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 止点:腹白线。,腹前外侧群肌的作

7、用,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 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呼气、排便、分娩、呕吐及咳嗽等活动 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腹直肌鞘,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弓状线(半环线),a: 前层:b: 后层:c: 脐下45cm以下,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称弓状线(半环线)。 白线: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中间为脐环。,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腹股沟管(1)位置: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2) 管的内口

8、和外口: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管的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3)内容: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四个壁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 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两个口 腹股沟管深(腹)环 腹股沟管浅(皮下)环,通行结构 男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如腹腔内容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 构成腹股沟斜疝。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海氏)三角,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深环,输精管,弓状线,腹直肌,腹壁下动脉,精索,腹股沟(海氏)三角,股静脉,股动脉,目的与要求,掌握胸大肌的位置及起止和作用;膈的位置、孔裂和作用。 熟悉斜方肌、背阔肌位置、起止和作用;腹前外侧群肌的层次、名称及纤维方向;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腹直肌鞘的位置及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