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45714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2)(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区域差异的分析。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1结合下列问题,探究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 (1)读教材P90朝拜太阳神图,分析该图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人地关系?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该图反映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此时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基本不存在环境问题。,(2)读教材P90弋射、收获图,分析该图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人地关系?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该图反映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了人类的影响,但当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3)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什么时期开始?这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人类活动与环境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地关系 “人”是指社会性的人,“地”是指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

3、不断扩大和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2读教材P92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图和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图,探讨以下问题。 (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提示:前者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后者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共同反映了人地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人类对环境认识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采集渔猎时代,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是强大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18世纪以来,人地关系全面

4、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A B. C. D.,【思路点拨】人地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协调);农业文明时代(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故不正确;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趋于恶化,故不正确。 【规范解答】C,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活动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程度也不同。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历史。从

5、采集渔猎时代到农业文明时期,再到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变式备选】右图为东汉时期狩 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 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 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 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6、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1)B (2)C,采集渔猎时代没有环境污染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采集渔猎时代,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很小。,1.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探讨以下问题。 (1)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图中

7、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 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代表人类的 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气、 废液、固体废弃物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代 表环境的反馈作用: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提示: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口压力过大:对物质需求超出环境供给的能力,使资源短缺;物质消耗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

8、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短缺,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导致核电站泄漏,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此次事故主要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环境污染,特别是放射性污染。 (2)除了上述的环境问题,当今社会还存在哪些主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1)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9、 (2)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3)不合理的灌溉等,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4)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环境污染的分类 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农药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5)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 环境污

10、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读下列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表。 (2)上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依据图例所处位置判断出该类环境问题,然后依据问题分析成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1)由图知,主要位于北非、西亚、中亚地区,因此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主要位于北欧,酸雨危害严重;位于热带雨林的边缘,主要问题是森林锐减。(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11、,【规范解答】(1)(2)发展问题,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而城市或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变式备选】读图,请连线选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含义。,(1) A酸雨 (2) B臭氧层空洞 (3) C全球变暖 (4) D垃圾、废水、噪声等城市环境问题 (5) E水土流失、荒漠化 【解析】(1)森林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天然森林被大量砍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大气中CO2大量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12、。地球上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同时,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地球上的荒漠地,带将更加干旱,草原地带出现荒漠,动植物大量减少或绝迹。(2)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上升到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层。臭氧层被破坏后,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增多,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将会增加,并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3)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有毒的SO2,形成酸雨。酸雨使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危及人类健康,并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滥垦草原、毁林开荒、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导致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土地资源短缺

13、,进而还会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5)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将会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尾气、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答案:(1)C (2)B (3)A (4)E (5)D,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 (1)东北地区: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湿地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等。 (2)华北平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等。 (3)黄土高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 (5)柴达木盆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风沙灾害等。 (6)东南丘

14、陵: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7)西南地区:大气污染、酸雨、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1.据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联合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在曼谷举行,美国在本次谈判中放弃京都议定书目标,并敦促其他发达国家同其一道,设定一个旨在促进所有国家共同减排的新框架条约。此举违背了什么原则? 提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青藏铁路规划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有效保护了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你认为给动物修道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有必要。修建青藏铁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藏羚羊等动物的生存环境

15、,如果再阻止了它们的迁徙,会导致其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3)据上述问题,分析公平性原则的涵义。 提示: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等,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财富的分配要公平合理,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的发展不应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等;我们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

16、好了,环境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2.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这种说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为什么? 提示:持续性原则。因为持续性原则是指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环境持续发展是以人类不应破坏生存环境为限度的。,3.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分析原因。 提示: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