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绪论(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iochemistry,生物化学,主要教学参考书: 张丽萍、杨建雄.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聂剑初等编,罗纪盛等修订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张洪渊,万海清生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第二章 蛋白质 3 第三章 核酸 3 第四章 酶 4 第五章 生物氧化 4 第六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5 第七章 脂类与脂类代谢 3 第八章 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2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1 第十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4 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 第十二章
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 自学,生命大分子,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储藏及大分子前体的生物合成,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第一章 绪 论,一、生物化学的概念二、生物化学发展简史三、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四、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一、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中物质及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生物体的组成:,1.蛋白质 核酸 多糖 脂类四大基本组成 2.维生素 激素 有机酸 3.水和无机盐,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 生物体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 2.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代谢调控 3. 生物体的信息代谢 4. 运用生物化学原理和
3、方法,为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服务,开拓富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酶制剂、药品、食品添加剂、杀虫剂),二、发展简史,中国:古代4200年前已开始造酒、酿醋、做豆腐 世界:生化是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有了一定发展才出现的生化发展史:静态生化阶段: 18世纪下半叶开始,主要工作:组成、结构、生理功能动态生化阶段:1930年后研究代谢过程 其中主要的有: 1932年,英国科学家Krebs 建立了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 1937年,Krebs又提出了各种化学物质的中心环节三羧酸循环的基本代谢途径; 1940年,德国科学家Embden和Meyerhof提出了糖酵解代谢途径。 分子 生物学阶段
4、 20世纪50年代后: 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 DNA双螺旋模型分子遗传学,诺贝尔奖,参见P6 表1-1,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从左至右库特-乌特里希、田中耕一、约翰-B-芬恩,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图中从左至右为以色列科学家西查诺瓦(Aaron Ciechanover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5、)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 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 )和克雷格梅洛 (Craig Mello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 ) 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
6、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oger Y. Tsien(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下村修 1928年生,Martin Chalfie1947年出生,钱永健 1952年出生,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这三位科学家为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他们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三位科学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标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无数个原子每个所在的位置。,2011年拉斯克奖于9月12日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三、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四、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