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病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4839475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栓形成病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脑血栓形成病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脑血栓形成病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脑血栓形成病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脑血栓形成病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栓形成病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栓形成病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定 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定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又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血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去缺血、坏死、软化。,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脑血栓形成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

2、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因素。其危险因素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嗜酒、高热量饮食等。 血液流动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如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血压过低等。 少数是由脑动脉炎引起。见于年轻的发病者 TIA并发症:14的病人病前有TIA病史,临床表现,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

3、疝)的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7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难、

4、意识障碍甚至死 8. 多数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晨起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一般无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在发病24h48h后见低密度梗死区,有助于确诊 脑血管照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脑超声波 病后24h可见中线啵向对侧移位。 进行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血栓形成引起脑细胞或锥体束缺血、坏死、软化有关 感知觉改变 与脑血栓形成损害感觉传到通路有关 吞咽障碍 与脑干形成引起双侧舌咽、迷走神经损伤及意识不清有关 焦虑 与肢体瘫痪、感觉、

5、语言障碍有关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肺炎、褥疮、心衰、脑水肿或脑疝等,治疗要点,治疗过程分3个阶段:发病148h阶段:尽快进行“超早期”溶栓。静脉滴注200万u,发病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剂,静脉滴入100mg,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10%复方甘油等,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用尼莫地平等钙拮抗剂,扩张血管,调整血压; 发病314日阶段:继续用降颅内压药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发病312周阶段:继续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高压氧治疗、中药活血化瘀,采用针灸、按摩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护理措施,一般护理 提供安全、舒适、无刺激的环境,提供低盐、低糖、低脂

6、、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足量纤维素的无刺激饮食。 如发病24小时后人不能进食时,应给与鼻饲,保证入量及营养。 指导病人用健肢辅助患肢完成生活自理活动。,护理措施,防止加重脑缺血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禁用冷敷,将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以防止脑血流量减少; 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及时发现有无脑缺血加重征象 颅内压增高时,除采用药物降颅内压外,进行过度换气可降低动脉血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使脑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防止颅内“盗血”现象; 遵医嘱用药,做好用药护理,如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前先做皮试,阳性者禁用,护理措施,促进全面康复 急性期康复:定时评估 采取

7、正确的体位,保持患肢功能位,防止功能丧失;适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痉挛和静脉血栓形成,被动活动每日上、下肢24次,每个动作重复56遍,发生患肢痛暂停活动。重症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期康复:此期主要以功能训练为主。包括感觉功能康复、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训练。通过机能训练促进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健康指导,出院时应做好出院指导,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病人,应 持长期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病人戒烟、酒,饮食以清淡为佳,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为宜。对缺血性脑血管病(T1A)发作应积极治疗,以减少脑血栓形成。老年人晨起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在床边静坐10分钟后缓慢站起;参加适当的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精神愉快、清心,起居有节,避免过劳。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加强本疾病的知识宣教。,08级五年制护理2班黄巧美 刘钦德 胡微虹 曹莎莎 刘红霞 王 霞 郑继红 李 倩 陈傲雪制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