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33666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培训讲义(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培训教程,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班哪里好?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学校,广州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学校,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学校什么地方有?唯有广东白云学院职业学院。咨询电话 15113613601 QQ271151483 http:/ 咨询电话:15113613601,技能鉴定比重表 1 理论知识,2 专业能力,职业守则,(1)诚实公正,严谨求是。 (2)遵章守法,恪尽职守。 (3)以人为本,量才适用。 (4)有效激励,促进和谐。 (5)勤勉好学,追求卓越。,基础知识教程的内容,劳动经济学:选取劳动经济学有关知识。 劳动法:劳动法学有关内容。建议与培训教程部分的第六章劳

2、动关系管理一起学习。 现代企业管理:去掉“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部分的企业管理学。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相关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内容。 每章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本教程学习注意,鉴于本教材不可能将所有教材的内容都选取;且进过我们专家组的分析,对本教材(基础知识和培训教程) ,我们的看法: 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章节内容的非相关性,观点的非权威性,个别专业词汇使用的非普遍性。 对于考生: 理清每一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看清楚大小标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对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举例子说明 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重要,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本教程只谈到四方面的内

3、容: 劳动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就业与失业。 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着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与解释。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工资与就业,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等内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由于劳动经济学以劳动力的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因此,它必然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课题,即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效用最大化;劳动资源的短缺性。 考点 劳动力市场:如图。劳动力市场中,企业与求职者(劳资双方)就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价格(工资)

4、等讨价还价,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最终解决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效用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即个人在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实现个人追求、需要和愿望的最大限度满足。(如大学生四年的学习与规划)考点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劳动力数量有限;2优质劳动力资源的稀缺;3生产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购买劳动力)。 考点,收入、产出、要素支付的循环图 (教材P2),产品市场 (商品的交易场所),企业,要素市场 (劳动力、资本、 自然资源等),家庭,支出(美元),收入(美元),生产要素支付(美元),收入(美元),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生产要素的提供,劳动经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 “是什

5、么”。通过研究客观事实及其内在规律,向人们提供真实、有用、客观、精确的知识。(例如,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前提,确定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由于经济运行中的“信息障碍”、“体制障碍” 、“市场缺陷”,这“三大障碍”,政府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全体国民的福利提高而服务,因此规范性研究可以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服务。(例如,解决“拖欠教师工资和课时费”问题。) 考点:判断后单选,或者多选,第二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

6、使用就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本教程认为,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考点劳动参与率:是劳动力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年龄/性别/学历等)的人口比率,简称劳参率。它是测量某范围内社会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该数字大,说明劳动力供给充裕;反之,则紧张。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该年龄段(性别)劳动力人数 *100%/该年龄段(性别)总人口例如,在2007年,某市20-30岁的总人口为20万人,而参与社会劳动者18万人(剩余2万人为大中专学生),

7、则,该市20-30岁年龄段的劳参率为18*100%/20=90%。,2.1 劳动力供给与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工资率高,劳动力供给越充分正向关系) 考点ES= /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弹性 E 工资率固定不变,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劳动力单位供给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以上

8、三种均为理想状态。 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如E=2=2%/1%. 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如E=0.2=1%/5%.,S S,W W,2.2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考点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上学)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在经济周期运行中,尤其在经济衰退中,有时劳参率上升,有时下降。两种假说。现实中,两种假说的效应同时存在。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

9、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2.3 劳动力需求与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特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工资率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少反向关系) 考点ED= /劳动力需求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

10、,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劳动力需求有无限弹性 E 工资率固定不变,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劳动力单位需求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以上三种均为理想状态。 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需求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如E=2=2%/1% 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需求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如E=0.2=1%/5%.,D D,W W,2.4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方面,企业并非无限制地雇佣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力的增加并不会永远带来产量的增加;到后来,劳动力的增加反倒带来产量的减少。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

11、产力递减规律。分三个阶段。三条曲线 OF阶段,边际产量递增(即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总产量快速增加); FB阶段,边际产量递减(即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总产量慢速增加); B点以后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即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总产量开始减少)。 A点是MP与AP的交叉点,也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总产量TP,劳动力投入量,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劳动力投入量,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拐点F,H点,产量最大点B,B点,O,O,A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公式,企业的目标:若以人均产量为目标,则A点对应的劳动力数量为最优选择;若以产量最大为目标,则B点对应的劳动力数量为最优选择;若以利润最大

12、化为目标,则: 假设为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资本要素等维持不变,则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因素就取决于劳动力的价格。 MRP(劳动的边际收益)=MC(边际成本)=W(工资);同时,由于 MRP (劳动的边际收益) =VMP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MP*P(边际产量*产品价格);因此 MRP=VMP =MP*P =MC =W,2.5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企业通过交换所体现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经济的机制,劳动者与企业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形式。劳动力市场由“劳资双方”所构成。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考点 它是产

13、权清晰条件下的产物。 劳资双方在该市场中各取所需。 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二者的交换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交换形式,因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市场的自发调节决定了二者的交换是一种等价交换。,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矛盾关系,或者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 当二者处于均衡时,就可以实现劳方与资方利益的最大化(满意决策的假设前提)。 均衡状态:是指经济领域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供需是否均衡) 考点从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上讲,均衡分析分为: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

14、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方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不受其他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代表人物: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方法。它假定所有市场上所有商品价格与供求都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只有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时才可以确定。代表人物:L.瓦尔拉。 考点从均衡市场的时间特性的规定区别,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均衡分析(时间设为0)和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2.6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5、考点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呈正向关系。 年龄结构。一方面,某年龄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大。另一方面,该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对劳动力供给也有不同。如20-40岁的年龄组,就业率为95%,可能是20-25岁就业率为90%,而25-40岁就业率为99%的情况。 城乡人口:农村劳动力人口多,对劳动力供应影响大。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考点 一方面,资本存量增加,可能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如普通劳动力)增加,或工资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对劳动力(如普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如资本向房地产、证券等资本密集行业集中)。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考点 事实证明,在人口和资本存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增长率低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提高,就业扩大。,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 与工资结构,均衡价格理论由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A.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 考点 均衡价格论:商品的价格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由供需双方在竞争中形成的。如果市场中有其他力量的作用,供求将发生变动,产生新的均衡价格。 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劳动力供需双方在市场机制下竞争的结果。,3.1 工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