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32795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读省编教材,感悟有效教学,省编信息技术教材培训,教材解读与分析,一、教材出台背景,1.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想。 2.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3.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省教育厅于2007年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顾建军、李艺等专家指导下) 4. 为了与高中新课程无缝接轨,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

2、法具有一致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并根据省教委新近拟定的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省教研室提出重新编写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问题。5. 201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 ,进一步完善。,二、新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一)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活动为课程形式的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基础性 技术性 综合性 发展性,(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适

3、应信息化生活、走向信息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3. 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4.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5. 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

4、、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将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初中阶段目标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

5、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信息价值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初中阶段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

6、模块 68学时。拓展模块 34学时,设置为“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三、课程的结构和编写思路,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程序结构与设计、算法与问题解决两项内容。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初中基础课程结构(2012年版),初中基础课程结构(2012年版),初中基础课程结构(2012年版),信息的深加工,教材编

7、写思路,1. 按照信息的处理过程,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为线索组织教材,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构建本套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力求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和人文性。2. 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 、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

8、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3. 提高部分为选修模块,分为程序设计和机器人。 两个部分都含有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供不同类型学校选择,目的是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及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体现分层学习、拓展、创新的教学思想。,四、教材的基本特色,1. 体现四维的教学目标 ,突出信息素养培养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以信息为起点,形成了以全面的信息素养培养为体系的教材。教材对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活动、信息的特性、原理等作了概论的介绍;对信息技术的特性、工具、使用、选择及维护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此为基础,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交流为基本划分, 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常用工具、常用技术

9、、常用方法。,过程与方法:凸现信息技术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能力任务驱动寻找方法收集信息处理或应用信息表达信息学习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学习感悟)行为与创新:设计了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及应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的规范行为、规范的操作方法,正确的信息思维和学习方式及创新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多元的学习方式:目标了解、知识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评价学习以达到目标的实现。,四、教材的基本特色,四、教材的基本特色,2. 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 各年段学生知识与能力编排,均衡螺旋式上升 义务教育统筹安排,尽可能地考虑初中信息技术与高中信息

10、技术教学的衔接,并注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一致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新教材为高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呈现知识,实践学习 讨论及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提升,知识及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合作讨论,来建构知识,掌握技能(电子杂志、网站制作、图片、动画等),四、教材的基本特色,4. 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关注课程整合 关注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 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达到迁移、拓展、延伸5.以学生创新设计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每章的主题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创新。如:第1章信息存储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第3章电子杂

11、志制作(iebook)感兴趣的主题,四、教材的基本特色,6. 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材资源纸质教材(基础及选修)教师教学用书、学生上机实践用书教材配套光盘及教师用书光盘省优质教学资源(http:/ )网络资源,四、教材的基本特色,7. 栏目设计很有特色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感悟、学习资源、实践创作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评价学习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感悟提升、环境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探究与创新的学习理念与生活、学习实际贴近的理念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教材栏目介绍,评价学习,2012版的特色,1. 更加突出新课程的理念: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适应信息化

12、生活、走向信息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思想方法更具科学性;(从标题看) 3. 教材改版后逻辑和条理更趋向合理性; (教材目录) 4. 更突出技术课程的特点:强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技能 (内容)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突出信息技术 教材改版增加了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内容;(从第1章),2012版的特色,6. 教材改版更突出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和学 (栏目) 教材版面更美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 每章结束增加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配套实践学习教材) 9. 程序设计选修课程:大改动强调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贴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13、,举例,第1章 走进信息世界1.增加云计算、物联网2.信息的编码信息的数字化3.增加文件基本操作4.主题活动:信息存储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第4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比前一版本更完善、内容更详尽,概念的描述更具科学性,如地址的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 主题活动:探究人类计算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多方法) 选修程序设计: 三大结构、算法介绍、模块化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逻辑思维体现,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感悟教学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这里即指教师的工作效益,它强化了过程

14、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学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教学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吻合,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学习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

15、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莫雷.教育心理学 ) 知识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基础上,教师可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教育理论给我们启发,要保证课堂教学有效需: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方法指导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对学习的主动

16、参与、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2)科学地选择一种适合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有效教学的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课程理念、目标和具体的内容标准: ( 在此思想指导下)对所选择的教材内容:适当处理(教材处理)、确定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1. 熟悉教材、理解和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提高水平) 2. 科学、恰当地进行教材处理 3.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4. 设计和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5. 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包括课堂管理 ) 6. 教学反思,(一)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1)首要条件师德修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2)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创新的基础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电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 (教师基本功比赛问题) 专业术语规范电子表格、flash 动画、图像处理photoshop 、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举例风车、关键帧、普通帧、空白关键帧,电子表格单元格、行、列) 研究信息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信息学科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