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832452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岳麓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2.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主干梳理,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地位: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辩证法,无为而治,(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

2、思想文化: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3.影响,(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孔子的思想(选修4) 1.政治,(1)“仁”是核心,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 (2)“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 (3)“中庸”思想: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2.教育,(1)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3

3、.思想,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_”。 (4)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_。,甘石星经,司南,筹算计算法,2.汉字,甲骨文,金文,3.绘画艺术,(1)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出现用_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墨线细若蚕丝。,4.文学成就,(1)诗经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

4、分。,毛笔,(2)楚辞 概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代表作:离骚。 地位: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细微拓展 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巧学妙思,构图巧记 早期儒家思想主张,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易错辨析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

5、,(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思维升华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漫画解史 孔子创办私学,注:孔子首次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官学垄断局面。,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图证历史 从甲骨文至篆文的演变,知识拓展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

6、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1.史论概念周孔之道周公,名旦,姬姓,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2.史论概念孔孟之道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正是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

7、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3.史学论点荀子发展了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它学派的哲学传统,建立起自己的儒学思想体系。(1)自然观: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人性论: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3)政治思想: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4)认识论: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

8、倾向。,主题一 以仁孝、民本为核心的儒家治国理念孔孟之道,史料研读,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据“施仁政于民”“仁者无敌”可知孟子的主张是“仁政”,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

9、薄赋,减轻刑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 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资料,反映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典型的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1)儒家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2)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比较,主题二

10、 风格迥异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史料研读,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史料三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史料四 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

11、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表明韩非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4.史料四为后人的历史评论,反映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答案 (1)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12、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3)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答案 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

13、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主题三 承前启后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研读,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14、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史料二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有为的,亦不得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史料三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

15、,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 2.史料二为后世的史学专著,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角度说明贵族政治的衰败。 3.史料三为后人的史学评论,主要从思想角度阐述了古代“国家观”观念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答案 (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2)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3

16、)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三中古代“国家观”形成的原因。答案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