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_初二生物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_初二生物课件(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的分类(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柱),一、水中生活的动物鱼,在水中生活 具有的特点,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游 泳,动力:,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鳍,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与控制前进方向有关:,减小游泳阻力:,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目前已知动物约150万种),尾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体形梭形、体表被覆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呼吸:鳃,鳃弓,鳃耙,鳃丝(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其他水 生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主要特征:,代表动物:,进行气体交换,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
2、,海蜇、海葵、珊瑚虫、水螅等,身体柔软,贝壳(或贝壳退化)保护身体,河蚌、扇贝、螺、乌贼、章鱼等,体表有质地坚硬的甲,虾、蟹、水蚤,例1、某同学为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选取甲乙两条相同的鲤鱼,放于同一鱼缸中,操作之一是用纱布和木条只捆扎甲的尾鳍,其他鳍呈自然状态,请问该步骤探究的是哪种鳍的作用?_。变量是什么?_。该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_、_。 实验现象是 ,这说明 。上述实验的材料都是鲤鱼且大小相同,其目的 ;当某些实验不能用直接法完成实验时,可用 法来代替。,尾鳍,尾鳍是否被困扎,甲,乙,鲤鱼不容易转身且常碰触鱼缸壁,尾鳍能控制鱼前进的方向,控制变量、排除其它因素干扰,模拟试验,
3、二、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 生环境 的特征,体表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爬行动物的角质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气管(蝗虫),肺(兔),蚯 蚓,呼吸:,体节:,刚毛:,环带:,生活习性,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湿润的体壁,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刚毛与肌肉配合,使身体运动,判断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依据,环带,后端,前端,兔,牙齿 分化,门齿:,臼齿:,犬齿:,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家兔犬齿退化,与肉食性生活相适应,狼的犬齿发达,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心脏:,循环途径:,
4、意义:,哺乳动物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腔内有膈等,切断食物,磨碎食物,撕裂食物,犬齿退化、盲肠发达,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体循环、肺循环,输送氧气能力强,利于有机物分解, 提供足够能量(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哺乳类和鸟类,例题:如图为某种动物的上、下颌骨示意图 (1)填出名称 、 、 ;的作用是 、 的作用是 。 (2)从此图可判断该动物最可能是 类的 性动物,判断的依据 ,其感觉器官 。 (3)推断该动物腹腔中的盲肠 ,体温 ,生殖发育方式为 ,体表被覆 。,门齿,犬齿,臼齿,撕裂食物,磨碎食物,哺乳,肉食,犬齿发达,发达,退化,恒定,胎生哺乳,体毛,外部形态:
5、,(6)消化:,(8)循环:,(7)呼吸:,内部构造:,(1)体形呈流线型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飞行 (3)前肢变成翼适于扇动空气,(4)胸肌发达提供强大的动力 (5)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提供足够能量,直肠短排便快,减轻飞行负担,心肌发达,输氧能力强,双重呼吸(有气囊),供氧能力强,生理,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27、(10 分)根据家鸽呼吸系统示意图判断: (1)图中3是 ,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家鸽在飞行中,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 ,进行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 ,这是鸟类在飞行时特有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使
6、鸟类提高 ,分解有机物获得更多的 。 (2)从家鸽的消化系统考虑,其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是 ,不贮存粪便。 (3)家鸽两翼下垂时,气流的流动方向是_(用右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4)下列与家鸽生殖相似的动物是( )A、蟾蜍 B、蝙蝠 C、泥鳅 D、扬子鳄,气囊,4,肺,4,肺,双重呼吸,气体交换效率,能量,直肠很短,3421,D,两,1、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 。已知的种类超过 种。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 的动物。 2、昆虫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 3、运动器官是 和 都着生在 。 4、外骨骼有 、的作用。,昆虫,100万,会飞,头,腹,胸,翅,足,胸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
7、官,腹部,胸部,头部,昆虫:,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 动物。这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6、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需要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甲壳纲,多足纲,蛛形纲,蜘蛛,虾,蜈蚣,蝗虫,蜻蜓 蝗虫 蝴蝶 金龟子 蝇,蟋蟀、螽斯,家蚕、蛾,豆娘,天牛、瓢虫,蚊、牛虻,(1)A、B类与C、D、E、F类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 。 (2)体腔内有膈的是 ;从 开始具有发达的肺而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 (3)C类是一类特殊类群,它们在发育方面的突出特征 。 (4)E类多数能飞翔
8、,与其生活相适应的身体外形特征:身体呈流线型, ,被覆羽毛等。 (5)F类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体腔中特有的结构叫 。 (6)A类与B类结构相同之处是身体都由 构成,都属于 。 (7)“蝉蜕”实际是昆虫体表的 ; 家兔的犬齿退化、盲肠发达这是与其 相适应的。,脊柱,F(家兔),D(蜥蜴、爬行动物),变态发育,前肢特化为翼,胎生哺乳,膈,体节,无脊椎动物,外骨骼,植食性生活,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肌肉,1、动物 的运动,关节的结构,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囊 关节腔,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杠杆作用 关节:支点作用 肌肉:动力作用 具有受到刺激而收
9、缩的特性,骨,骨连接(关节),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关节头:略凸起,关节窝:略凹进,关节囊:,内壁分泌滑液,外有韧带,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连接起来。,关节腔:,滑液,润滑作用,减少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和缓冲震动,关节面,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屈肘和伸肘动作的发生,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运动的产生:肌肉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21、右图是关节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运动时减少两骨之间
10、摩擦的是 ; 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 ; (2)运动时若不小心用力过猛,常会造成 _ 从 _脱落出来的脱臼现象。 (3)关节在运动中既灵活又牢固,与其牢固性有关的是 及其周围的韧带。关节面是指 与 之间的接触面。 (4)当某人患关节炎时,关节肿痛,医生用针管从关节腔中抽出浑浊的滑液,这是 的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 (5)骨的运动要靠 牵拉,当它受到 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骨绕着 活动,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4,关节软骨,1,关节囊,3,关节头,5,关节窝,1,关节囊,3,5,1,关节囊,骨骼肌,神经系统,关节,22、右图为人的屈、伸肘运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当1 处于收缩状态
11、,2 处于舒张状态时,完成了人体_动作。 (2)如果你两手自然下垂,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这是因为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而如果你手提一桶水,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肱二头肌处于_状态,肱三头肌处于_状态。 (3)由屈肘和伸肘的实例说明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_相互配合活动的。 (4)屈、伸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到支点、杠杆作用的分别是( )。A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5)由图中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C多块骨上 D不能确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舒张,舒张,收缩,收缩,两组肌肉,A B,B,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12、,研究一种动 物的行为,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公鸡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25、背景资料:在大白菜、卷心菜、油菜等蔬菜的叶片上,常能看到一些菜粉蝶的幼虫-菜青虫。上述几种蔬菜的花瓣四片,两两相对呈十字形,都属于十字花科植物,所以菜青虫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有人提出疑问: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吗?请按探究实验的要求回答问题: (1)提出的假设是: 。 (2)为提高探究实验的可信度,应到菜地或菜市场寻找菜青虫的受精卵进行 饲养;
13、实验时应选择刚孵化饥饿的、还是孵化一段时间喂饱的菜青虫?_. (3)假若有以下几种植物的叶片:油菜叶、菠菜叶、莴苣叶、天竺葵叶。在制定探究实验的计划时,应取菠菜叶与_ 形成对照实验的变量,并且这两种叶片的颜色、形状、大小要尽量相似,其目的是 。 (4)实验用的菜青虫只用两只可以吗? 为什么? 。,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隔离,刚孵化饥饿的菜青虫,油菜叶,控制变量、排除其它因素干扰,不可以,多取几只菜青虫做实验可以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3、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 息交流,生物与环境 是统一的整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一定的组织,明确的分工,形成等级,动物的语言:动作、声音、气味等,动物间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