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482410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件25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5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2-,1,2,3,考情分析,1.(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解析,-3-,1,2,3,考情分析,名师点评“衣食住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透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挖掘其背后隐含的历史信息,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点所在。,-4-,1,2

2、,3,考情分析,2.(2014课标全国,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解析,-5-,1,2,3,考情分析,3.(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3、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解析,-6-,考情分析,1,2,3,-7-,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民国时期: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旗袍。 2.习俗 (1)“断发”运动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陋习。 (2)不缠足 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 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8-,3.传媒 (1)报刊 1872年,创立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 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

4、器。 (2)电影 传入中国:1896年。 第一部自制影片:1905年,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9-,4.礼仪 (1)日常礼仪: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2)近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5.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 (2)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变化相对较小。,-10-,读图指南“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

5、变迁,-11-,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12-,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铁路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3-,2.通讯的发展 (1)邮政 清朝后期:1896年,清政府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 民国时期:1

6、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 (2)电报电信 清朝后期: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 3.意义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14-,他山之石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人民版) (1)19世纪中叶,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3)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7、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15-,主题一,主题二,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你读史】 材料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16-,主题一,主题二,【方法技巧】,-17-,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8、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18-,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 1.(2017江西赣州二模,28)上海鳞爪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他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解析,-19-,主题一,主题二,雨后的春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名家评史】 材料 若和世界各先

9、进国相较(中国)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的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外洋购入。中国新交通事业之领域还嫌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太不够用,而国内供给作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研究机关简直等于没有。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20-,主题一,主题二,【材料解读】 材料指出了阻碍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因循浮惰营私的情

10、形”说明政府的腐败无能是阻碍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外洋购入”说明近代中国技术落后;“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太不够用,而国内供给作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研究机关简直等于没有”说明近代中国缺乏相关人才。 【思维提升】 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21-,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 2.(2017山东莱芜二模,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

11、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计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解析,-22-,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

12、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23-,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4-,对应训练 1.2017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末,9(改编)1902年,清廷颁布劝戒缠足的上谕。不久,“各省之称新

13、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 ) A.官民共同推进移风易俗 B.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 C.废止缠足引发政治制度变革 D.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答案,解析,-25-,二、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14、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6-,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7-,对应训练 2.2017河南洛阳三模,27(改编)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清朝具有社会基础 C.“实业救国”思潮

15、兴起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答案,解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因团体生活也要照顾别人,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

16、度,-29-,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