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82341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玄武湖中山陵调研报告,1,2,3,玄武湖中山陵介绍,免费开放背景下的中山陵玄武湖景区,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区,玄武湖中山陵 介绍,1,1.1景区概况,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437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内有5个岛,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岛之间有桥或堤相通,便于游览。湖水深度不超过2米,湖内养鱼,并种植荷花,夏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满湖清香,景色迷人。,1.2功能定位,由单纯的城市公园变成城市风景区 国家级知名景区 城市旅游休闲中心,1.1景区概

2、况,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的陵墓,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厅、光华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史上第一陵”。,免费开放背景下的中山陵玄武湖景区,2,2.1影响,玄武湖、中山陵两大景区免费开放后。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

3、但其带来的客流量增加直接推动了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免费开放不仅为游客、市民带来了福利,还切实拉动了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的相应发展。 两大景区接待量上升,营业收入大幅增加 旅游总人数上升,城市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不断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方式 配套建设创收项目 保证景区有序发展。免费开放后,两大景区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配套创收项目,合理布局景区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在购物、娱乐、休闲、餐饮等多方面的收益。 精心策划景区产品 提高景区开发水平。挖掘景区潜力,使景区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例如,玄武湖可以进一步挖“皇家园林”底蕴,推出黄册库、湖神庙等

4、一批“园中园”。 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良性互动的景区旅游环境。推进绿化工作,提升景区的园林景观水平;加快服务设施建设,对人性化游览服务设施、园林建筑等进行整治出新;完善标识、休息座椅、垃圾箱、公厕、停车场等游览设施;培育优质的景区文化氛围和良性互动的景区旅游环境,形成各方参与共同保护景区环境、传扬本土文化的机制,促进景区绿色发展和低碳运营。,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优化旅游企业产品结构和经营业态 优化旅行社产品结构、提升旅行社竞争力 南京有很多名声显赫的旅游资源,但老华东线还是数十年如一日。景区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围绕着中山陵,邓演达墓、廖仲恺墓这

5、些民国遗存比比皆是,民国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山陵景区的优势所在。旅行社要推陈出新,打造独具特色民国游览线路。,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构建多元化酒店业态 玄武湖和中山陵两大核心景区免费开放后,南京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上升,收入增加。不少经济型酒店在客房涨价的情况下,节假日还是“一房难求”。所以,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适当发展星级酒店,做到高、中、低档分布合理,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旅游购物品经营商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优化旅游购物环境,在旅游景区、交通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游客密集场所增设南京旅游特色商品店。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传统的盐水鸭、雨花石外

6、,可重点开发云锦、雨花茶等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树立旅游城市品牌,推动景区提档升级。 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旅游管理部门要推动景区产品结构优化,加快景区由观光向深度游、度假游转型。提高景区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鼓励景区企业发展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演艺娱乐等新型盈利模式,并进一步向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以及旅行社等环节延伸产业链。迅速推进中山陵、玄武湖、鸡鸣寺等景区的资源整合,留住游客,增加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收入。,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树立旅游城市品牌,推动景区提档升级。 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旅游管理部门要推动景区产品结构优化,加快景区由观光向深度游、度假游转型

7、。提高景区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鼓励景区企业发展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演艺娱乐等新型盈利模式,并进一步向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以及旅行社等环节延伸产业链。迅速推进中山陵、玄武湖、鸡鸣寺等景区的资源整合,留住游客,增加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收入。,2.2免费模式的几点启示,规范旅游市场的管理 免费开放后,游客大幅上升,控制客流量是个难点。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维护成本将增加。在没有门票收入的情况下,景区如何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对于免费开放的景点有一定的补贴,但过渡期结束后,景区要积极创收,增加经营项目,靠综合收益来平衡收支。然而,增加经营项目绝不能污染环

8、境、损坏景区形象和品质。旅游管理部门要规范对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的管理。 转变服务观念和经营思路 门票经济是旅游经济的构成,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构成。南京市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城市自身文化魅力吸引游客的,不是通过门票定价来发展旅游业的。随着两大核心景区的免费开放,南京市旅游格局必将从门票经济”向综合、高效、可持续性旅游经济发展。,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区,3,3.1风景区内城市化的危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和风景旅游区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化的困扰。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至1970年代末,公园内的野营基地已达11处,且主要集中在游人经常进出的路段旁和重要景区。1980年代以来,在公园中心的钓

9、鱼桥(Fishing Bridge)、TW服务社(TW Services)建立了综合服务基地,建有358套客房和乡村客舍,年供应量达170万次的豪华快餐店、游船码头和一个公共汽车运输系统、三处租车中心,公园中南部的格兰特村(Grand Village)已发展成拥有300多套客房的现代化汽车旅馆、给养站和维修站等设施的旅游基地。公园内部旅游设施的不断扩大,破坏公园整体景观的和谐。更主要的是,对于多数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人工建筑往往构成他们运动中的主要障碍(如灰熊)。,3.1风景区内城市化的危害,破坏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区城市化的危害可以用制度经济学家非常熟悉的公地悲剧的理论来说明。

10、这个例子证明,如果一种资源 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这个例子反映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在风景区内,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理性的,他们需要扩大接待设施。以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但众多的利益主体理性行为导致了风景资源过度使用,最后导致了资源的枯竭。 破坏视觉景观 风景区内的核心景区和旅游村镇往往具有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而在该地段城市化之后,这些杰出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破坏生态水文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已经影响到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周期。,3.2风景区城市化的对策,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做好控制

11、性详细规划,合理使用土地 严格规划管理,按照规划审批,核心景区禁止任何过夜接待设施的建设,已有的接待设施应该逐步拆除。对重点景区景点分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同时,控制风景区内的接待设施总量,高水平规划设计旅游村镇。现阶段,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现象同我国规划设计机构 的水平和意识有关。美国国家公园署下属专门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和哈普斯斐利解说规划中心为所有的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服务。而我国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设计大多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他们将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欧式建筑等城市化的东西搬到了风景区内。建议应组建专门为风景名胜规划服务的机构,以提供专业化的高水

12、准的设计服务。 改善风景区内外的交通联系 完善风景区内的内部交通网络,尽可能采用环保机动交通,使游客能够在风景区快速扩散,同时使风景区与进出口岸的交通四通八达,加快游客向风景区外的服务基地扩散,减轻风景区内的接待压力。,3.2风景区城市化的对策,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核心区内的居民应该逐步迁出。调整风景区内的产业结构,改变风景区内单一地依靠旅游业的局面。鼓励风景区内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并把劳务输出与资金、信息、技术引进有机结合,带动旅游基地经济发展。同时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居民外迁,以缓解风景区内的资源压力。 限制人口流动 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落户缓冲区、发展区;应推行外来人口准人制度,禁止外来人口落户核心区。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企业应该优先雇佣本地居民。,3.2风景区城市化的对策,增加政府投入 风景区是公益性事业,应有财政支持。在韩国和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 加强管理 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都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我国151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只在建设部下属一个风景处共3个人管,而且只管“业务”。管理力量薄弱导致管理权限下放,国家重点风景区的管理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经营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