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1223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县(安徽省凤阳县)。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大包干”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

2、年11月24日夜里,生产队在家的18户召开社员会解决矛盾。会开到快天亮了,矛盾也没解决好。于是有的村民说: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一致表示同意。生产队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说:“如果大家能答应我们两个条件,我们就同意包干到户。第一,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第二,我们是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对上级和队外任何人讲,谁讲就是与全村人为敌。”有位老年人说:我看再加一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让我们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同意,并赌咒发誓按这三条协议办,18户户主按下了21颗鲜红的手印 (其中:严宏昌按2颗,与

3、会人员代替外出讨饭未归的两户按下2颗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包干到户”协议。这份秘密协议现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为一级文物。,“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归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花鼓小锣唱新歌,穷乡飞出金凤凰。”,从“佃户村”到“中原首富村”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 事迹。,讨论: 我国目前为什么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

4、的生产关系。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结果使原来的生产关系,变得不能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或加速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关系则

5、是相对稳定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变得越来越来不能适应,必须调整、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如此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形成社会生产方式不断更替。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 第一,经济基础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来说就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它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人

6、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二、上层建筑概念 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对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经济基础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分工 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通过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

7、础)通过意识形态决定政治上层建筑,通过社会心理决定观念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通过社会心理或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通过分工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指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1,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式。它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形式有:经济、政治和思想斗争三种形式,2,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发展手段(1)社会革命的概念 社会革命就是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

8、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革命的标志 社会革命目标是夺取政权,其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3)社会革命的类型 第一,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第二,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 (4)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1)社会改革的概念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

9、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调整、改善与革新。,讨论:为什么要改革?,本节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状况;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概念、类型、根源、作用、条件、道路;改革的概念;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关系;社会改革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二,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三,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

10、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方法。,科学革命: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发生了质变和明显的断裂,其具体表现是传统知识、理论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危机,一系列发现导致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技术革命:意味着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发生了质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产生了飞跃。,二,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1,科技革命导致劳动方式的变革 2,科技革命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3,科技革命导致思维结构的变革 总体上看,科技革命通过变革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

11、关系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73页,三,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1,科技的四种社会功能: 一是认识功能。科技是人认识自然的基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是思想解放的先导。 二是生产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意义。 三是经济功能。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是政治功能。科技革命以生产关系为中介,要求改变上层建筑以至于整个社会制度。,2,社会制度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制约着科学技术: 社会制度通过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影响科研能力的发展; 社会制度制约着科

12、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 社会制度制约着科技成果应用的社会性质。 制约。促进。,莱普:“没有人(甚至当今最卓越的科学家)真正知道科学正把我们带向何处。我们好比坐在火车上,在轨道上加速前驶,眼前有无数岔道,一一引向未知的去处。这时,没有一个科学家在司机室,而一路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则都坐在向后看的那节守车里。” -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第361页。,3,二者关系第一,科技革命是社会革命的起点。 第二,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到社会革命的中介。 第三,社会革命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并为科技发展提供社会基础。,4,技术决定论 三个错误:第一,只是看

13、到科技的作用,不理解科技只有与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第二,只看到生产力的作用,不理解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现实基础,不理解所有制,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使社会结构区分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第三,只是看到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不理解二者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不理解社会革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本节小结,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及其错误。,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一,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在量上是指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质上是指从事社会活动,特别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指一切起进步作用阶级,剥削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它也包括在人民群众范围之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精神文化创造物质前提;精神文化最终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精神文化的创造。 第四,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

15、制度的决定力量。 第五,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创造历史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第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据。 群众观点是我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坚持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

16、来,到群众中去。,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1,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政治条件的制约国家制度。 3,精神条件的制约(1)传统。促进作用;阻碍作用。(2)科学文化,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的概念 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2,历史人物的作用 第一,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第二,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三,杰出人物是历史进程影响者。 第四,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教育者。,3,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作用 第一,进行历史分析: 他们是一定历史条

17、件的产物,要正确认识他们的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他也受这种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二,进行阶级分析: 他们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的历史作用与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第三,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 任何杰出人物产生都受一定历史必然性制约,当历史需要某种杰出人物时,这样的人物总会出现,没有他,历史会创造一个。这是必然的。但是到底是谁充当这个杰出人物的角色则是偶然的,如果没有这个人或迟或早都会由另一个人代替。 第四,全面观点来分析。 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