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08259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8.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素(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节病,一、概述,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多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浸润、皮肤和眼的损害,少数也可侵犯肝、脾、淋巴结、腮腺、心脏、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及其他器官。 病因不明,病理学特征为多脏器非干酪性肉芽肿。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 40岁。 结节病的病程和预后与分型有关。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结节病的首选药物。,二、病因病理及免疫特征,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一种与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同时也与遗传因素相关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结节病的病理学特征为多脏器非干酪性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肿。 免疫学特征是病灶部位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而周围血液中的细胞免疫功能

2、降低,表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受抑制。,三、临床表现,临床与影像不符:结节病的症状多数较轻,或无症状,常于体检胸透时才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常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及皮肤结节凸起或结节性红斑,故活组织检查有诊断意义。结节病活动期70%80%患者结节病抗原试验(Kviem试验)阳性。结核菌素反应80%为阴性。 结节病在临床上分为亚急性和慢性两型。本病有自愈倾向,病程常小于2年。如肺内病变超过2年以上,可致肺间质纤维化,极少数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四、分期(国外),0期:胸部影像学表现正常。 I期: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内无病变。 II期:有肺内病变,根据有无淋巴结肿大,又分为: IIA期:肺部有病

3、变,同时有淋巴结肿大。 IIB期:肺部有病变,不伴淋巴结肿大。 III期:有肺纤维化。,结节病的分期与预后相关。I期大部分患者的淋巴结可消失,而III期仅有极少数能痊愈,死亡率达3.6%,死因主要为肺功能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 导致结节病预后差的因素有:肺部损害持续2年以上;病变非用激素抑制不可;有3个或3个以上器官受损。,五、胸内结节病的x线表现,1胸内淋巴结肿大 (1)肺门淋巴结肿大:本病最常侵及双侧肺门、右上纵隔和主动脉窗淋巴结。双侧对称性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呈土豆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是胸内结节病的典型表现。 (图1)。 (2)纵隔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纵隔影增宽,CT上除常见的气管旁

4、淋巴结肿大外,奇静脉组、隆突下及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均可受累。但前纵隔淋巴结肿大较为少见(图2)。,胸内结节病的CT表现,1、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病变 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是结节病的典型表现,常早于肺部病变。以右侧淋巴结增大较为明显,可伴有右侧或双侧气管旁淋巴结增大,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和前纵隔胸骨后(内乳)淋巴结也可受累,但后纵隔淋巴结肿大极少见。有时仅有明显肺门淋巴结肿大,但很少只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结节病胸内淋巴结肿大的另一特点是一般不压迫上腔静脉和其他大血管。淋巴结可发生钙化,有时呈蛋壳样,这种类型的钙化仅见于结节病和矽肺。多数病例淋巴结肿大在612个月期间内逐渐

5、缩小或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可持续2年或以上。淋巴结消退后,肺门可有纤维性改变,纵隔有纤维化及胸膜增厚表现。,2肺部病变,结节病肺部病变的出现多数晚于肺门、纵隔淋巴结病变,或同时显示。 (1)可逆期或活动期:该期肺部病变有3种类型,即网状结节型、肺泡实变型和大结节型。也可混合存在。 1)网状结节型或结节型:最为常见。两侧对称性或不对称或以单个肺野为主分布的多个细小结节,以24mm较多见。常沿淋巴管分布,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轴向走行,和小叶间隔、胸膜下、叶间裂分布,呈不规则串珠状网状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这些表现也可见于癌性淋巴管炎。,3)大结节型:最为少见。通常12cm大小,也可融合成更大的结节。

6、 上述网状结节型和肺泡实变型中偶可伴发空洞。其他的少见改变有:合并少量胸腔积液;支气管狭窄,由炎性水肿或纤维瘢痕形成;累及肺部血管等。,(2)不可逆性改变(非活动期):上述活动期病变可自行吸收,或经激素治疗后消退,少数病例可演变成纤维化改变。CT图象上见大量纤维条索影,肺小叶、血管等结构扭曲,伴支气管扩张和肺大泡等,最后形成广泛,网织状影或蜂窝状影。以中上肺野改变明显。 上述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改变可同时并存。,综上所述,胸部平片和CT表现可以反映结节病的病程和演变。炎性病灶包括结节影、实变影、胸膜下线影等,有自愈倾向或经激素治疗后消失,常代表病变的活动性;而纤维性病变包括间隔线或非间隔线、肺结构

7、扭曲、蜂窝状囊肿、柱状支气管扩张等是不可逆的,代表肺的纤维化愈合过程。肺部出现病变后,肺门纵隔病灶开始缩小。以上征象均有助于结节病的诊断。,根据CT和X线表现,可将结节病分为三型,即单纯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实质病变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以及肺纤维化。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约占40%,另40%伴肺实质病变。约有30%的病人首先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以后发展为肺实质病变。有20%的患者就诊时仅见肺实质病变,无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已消退。,(1)检出胸部平片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如气管旁及隆突下淋巴结等),这些淋巴结深埋于纵隔内,往往只有12cm大小。 (2)发现胸片不能显示的早期肺部轻微病变。 (

8、3)对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形态和分布,以及肺部病变的显示明显多于胸部平片。高分辨率CT较常规CT更多、更易发现肺微小结节,对肺部毛玻璃样改变、肺小叶间隔增厚以及早期纤维化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 总之,CT检查能准确有效地进行分期,并能随访病情,但在结节病的定性诊断上并不比胸部平片高。,CT检查在结节病中的价值,七、鉴别诊断,1肺癌: 2肺门淋巴结结核: 3淋巴瘤: 4转移性肿瘤 : 5肺霉菌病: 6心脏疾患 : 其他疾病如矽肺、铍中毒、病毒肺炎等也能导致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八、预后,结节病的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约75患者的病情可自行缓解,2025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永久性损害,约有5一10患者最终死亡。死亡原因多为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衰竭和肺心病。 在一般情况下,胸内结节病,病变在诊断后一年内进行治疗者予后较好,病程超过2年者,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期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