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802244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健康病原微生物(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人类的免疫防御,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 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线,第一道:皮肤和粘膜,机械屏障; 而且皮肤上的汗腺、皮脂腺,胃和鼻腔粘膜以及唾液、眼泪中都含有称为溶菌酶的蛋白质,可以溶解许多细菌; 胃中分泌的胃酸,可以杀死入侵的细菌。 生活在皮肤上的一些正常微生物群产生的物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第二道防线:干扰素(in

2、terferon, IFN)(一)分型 (根据其来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1. I型 IFN-、IFN-(1)细胞来源 1)IFN- 白细胞(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产生;2)IFN- 成纤维细胞产生(二者结合相同受体); (2)主要诱生剂:病毒,polyI-C (人工合成双股RNA)。 2. II型 IFN-(1)主要细胞来源 活化的Th1细胞、 CD8+ CTL和NK细胞;(2)主要诱生剂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二)主要生物学活性1. 型干扰素(1)抗病毒和抗肿瘤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3)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

3、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 与型干扰素类似。,2. 型干扰素 (1)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1)活化巨噬细胞;2)促进APC(s)表达MHC-类分子,提高抗原 递呈能力;3)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和增强CTL细胞的杀伤活性;4) 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5)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6)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型干扰素类似)。,第三道防线:白细胞,人体血液内的白细胞吞噬并消化外来的微生物。 伤口化脓白细胞抵抗微生物入侵时光荣牺牲后的“尸体”,第四道防线:免疫系统,淋巴细胞: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78-80% 血液和淋巴组织间循环功能-参与

4、细胞免疫 受特异的抗原物质激活后,迅即增殖和分化 T免疫效应/胞毒T细胞 分泌穿孔素蛋白分子 T记忆细胞 用于二次免疫,B细胞: 占淋巴细胞15% 参与体液免疫 表面存在免疫球蛋白IgD/IgM-是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与抗原接触致敏/激活,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释放到组织液,免疫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病毒感染过程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在机体内传播,若病毒已经侵染到寄主细胞中,就要通过细胞免疫.这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

5、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吞噬细胞,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 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 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吞噬细胞,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 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

6、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电镜图,普通光镜下拍摄的巨噬细胞吞噬过程,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 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 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其它辅助物质,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质

7、。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原性是指产生的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能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抗原和抗体,抗体是人或动物受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抗体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重要武器。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Behring发明了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物血清注射给白喉患儿,使其治愈。开创了抗体治疗传染病的方法。世纪初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抗原和抗体,Behring,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1. 心理焦虑或者消极悲观 2. 身体过度劳累 3. 睡眠不足 4.锻炼不够 5. 人体的自然

8、老化,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坚持锻炼。锻炼时一定要注意适度、持续和循序渐进,避免锻炼间隔太长或强度太大,导致机体劳累,免疫力不升反降。 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心理卫生 注意合理膳食和饮食的规律性。 饮食不规律 正确看待一些常见疾病。,免疫预防和疫苗,免疫学预防(immunoprophylaxis)即通过人工刺激机体产生、或直接输入免疫活性物质,从而特异性清除致病因子,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免疫学预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工主动免疫(即接种疫苗),在紧急的情况下,可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即直接输入抗体),亦称应急预防。 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用于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的免疫

9、制剂称为生物制品;而在用于免疫预防的生物制品中最重要的当属疫苗(vaccine)。,免疫预防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习惯上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 安全 有效 实用,疫苗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常用的疫苗有:1. 死疫苗 (dead vaccine) 亦称为灭活疫苗( inactive vaccine),是将培养增殖的标准株微生物经灭活后制备而成。死疫苗具有安全、易于保存与运输等优点。目前得到应用的死疫苗包括霍乱、伤

10、寒、钩端螺旋体、百日咳、狂犬病、甲型肝炎及乙型脑炎疫苗等。,灭活疫苗的生产过程-以甲型H1N1新型流感疫苗为例,获得毒株,将病毒接种到鸡蛋里的鸡胚尿囊腔中孵化3天,将获得的流感病毒灭活,大约需要7天,病毒纯化(去除包裹着病毒的鸡蛋成分),添加佐剂,配比和分装,最终的疫苗,2减毒活疫苗 (attenuated vaccine) 由无毒或减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无毒性和致病性,但保存了免疫原性及在体内的增殖活性。与死疫苗相比,其特点为:由于可在体内增殖,所需接种剂量小,且仅需一次接种;接种过程类似隐性或轻度感染,接种局部及全身反应较轻;免疫效果较死疫苗好。目前应用的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腮腺炎

11、、脊髓灰质炎(Sabin)、风疹及水痘疫苗等。3类毒素(toxoid) 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而制成。类毒素不具外毒素毒性,但保存其免疫原性, 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常用的类毒素主要有破伤风类毒素与白喉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其特点为免疫效应产生快、维持时间短,一般约2-3周。1.抗毒素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可望用于肿瘤、艾滋病等的治

12、疗。,人工被动免疫,佐剂,1.ISCOMs(免疫刺激复合物) 2.含CpG寡核苷酸,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病原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数次。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部位限某一局部及按部位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

13、道感染疾病,分类,RNA病毒,DNA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其他,病因:,一. 病原体,1.病毒,2.细菌多为继发,因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技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乘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性感染,常见细菌为A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二. 诱发因素,自身防御能力差 处于发育阶段全身及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疾病影响先天性疾病:兔唇、先心病及免疫缺陷病。急性传染病:麻疹、水痘、猩红热,肺结核等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小儿腹泻。 4.

14、环境因素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不良,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等。气候骤变,寒冷易引起鼻粘膜收缩功能紊乱。,感冒 SARS 流感 禽流感 腮腺炎 风疹,主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感 冒,“感冒”是极为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与其它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不同,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而流行性感冒则比较特定地由某种血清型的流感病毒引起。麻疹病毒肺炎则由麻疹病毒引起。,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致病病毒有9种200多个不同的抗原型,如鼻病毒(30-50%)、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埃可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病 毒,鼻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无包膜,

15、现已知有110多个血清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3-34C,相当人鼻腔、鼻道的温度,因此一旦进入呼吸道,就很容易在鼻腔生长,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鼻病毒,传染源:病人和带毒者 传染途径:飞沫、手 易感人群:成人和儿童 季节:全年,高峰在早秋和春季 免疫性:短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属副粘液病毒科,RNA病毒,有包膜。外膜有两种糖蛋白: G 蛋白:粘附蛋白 F 蛋白:融合蛋白,能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便于病毒进入细胞内 血清型:A与B两大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传染源:病人和带毒者 传染途径:飞沫、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成人和儿童,学龄前 (特别是1-6个月的婴幼儿) 感染机会多

16、,症状重 季节:全年,高峰在早秋和春季 疾病:婴幼儿:支气管炎、肺炎成人:普通感冒、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RSV是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破坏最轻的病毒之一,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副流感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单股RNA病毒,有包膜。 表面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能使细胞融合的糖蛋白。 血清型:4 种,有交叉抗原性,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I 型:严重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可喘鸣 II 型:与 I 型相似,但不严重 III 型: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IV 型: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 成年人: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不累及肺部,腺病毒,人类腺病毒为双股DNA病毒, 血清型:42 种,分为6-7个亚属A、B、C、E亚属中的许多型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儿童最常分离出1、2、3、5型;冬春季成人集体单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分离到的血清型为:4、7 及 3、14、21 型D 亚属:角膜、结膜炎的重要病原F 亚属:肠道腺病毒 传染途径:飞沫、密切接触、游泳(角膜炎) 季节:夏季,一般的流行则多在秋冬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