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00271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内容提要,何为依恋:依恋的内涵,为何依恋:依恋的作用,有何依恋:依恋的类型,如何依恋:依恋的发展,4,1,2,3,学习目标,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理解依恋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把握依恋关系基本类型及相关特征,目标 4,把握依恋关系产生特征及发展的阶段,认识依恋关系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亲子关系: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一、何为依恋:依恋的内涵,1.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感到最大的舒适和愉快;反之产生分离焦虑 在陌生情境

2、中,母亲的出现会感到最大的安全和抚慰; 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和疼痛时,喜欢寻找母亲。,2.哈 洛 恒河猴实验,你为何如此忧伤?,小恒河猴,,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布妈妈相似,但可以提供奶水。,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绒布妈妈不在场,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紧紧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开始积极探索陌生情境,充满乐趣。,绒布妈妈在场,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如果婴

3、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联系,将会怎样?,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斯皮茨观察了在抚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身边的儿

4、童要多。,3.依恋的特征: 对象选择性 行为的亲近性 安全慰藉的获得性 破坏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情感、行为协调性,无分化阶段,二、如何依恋:依恋的发展,低分化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0-3月),(3-6月),(6月-2岁),(2岁半以后),1.无分化阶段(0-3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快、满足。此时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对母亲产生偏爱,2.低分化阶段(3-6月),这

5、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映则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映更少,但是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也不怕生。,3.依恋成型阶段 (6月-2岁半以后),此时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作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婴儿此时开始怯生。以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为表现特征。,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2岁半以后),2岁半以后,婴

6、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椐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的空间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会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那儿玩或通过语言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安思沃斯的陌生人情境法,三、有何依恋:依恋的类型,安思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情境二: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情境三: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

7、,情境四:妈妈返回,安顿婴儿,情境五: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情境六: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情境七: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一、依恋四种类型:,依恋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D型,A.回避型(10%- 15% ),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哭泣,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较为友善,但有时会像忽略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略这些陌生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B.安全型(65%),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

8、人比较友善。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C.反抗型(15%- 20% ),紧紧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他们相当压抑;母亲返回时,他们很矛盾: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10%),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

9、和敏感。,二、影响依恋的因素,1.教养方式,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安全型依恋 (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 (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 (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 (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回避性依恋 (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矛盾型依恋 (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

10、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 (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 (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父婴交往的作用,1)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 2)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也是婴儿重要的依恋对象 3)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4)是婴儿社会需要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5)是婴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6)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男孩的损失要大于女孩。如果男孩绝大多数时间跟母亲在一起,他就不知道怎样做男人,爸爸是不可或缺的 对女孩,父亲对女性的看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女孩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识。如果父亲

11、认为女性应该是传统的,那么他的女孩就会温顺而文静;如果父亲认为女性跟男性没有什么不同,他的女孩可能就是个假小子。父亲的这些暗示是不会被女孩忽略的。 很多男孩承认,他们在按照母亲的摹本挑选女友或妻子。有趣的是,同时又有65%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婿跟丈夫竟然如出一辙这意味着,很多女孩也在按照父亲的标准挑选丈夫。 父亲与女孩的关系,则使女孩初步懂得了怎样与异性相处,以及如何维持异性间的关系。,2.儿童气质特点,这些不同的表现意味着孩子的不同气质类型。,传统四类气质分类: 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汁:反应快、有开拓精神, 好冲动。 粘液质:迟缓、有毅力。 多血质:灵活、好分神。,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

12、养教育,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一般来说:多血质、多血胆汁质、 多血粘液质学生智商较高, 抑郁质学生智商较低。,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依恋有利于婴幼儿发展。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依恋有利于婴幼儿生存。 婴儿既不能跑、也不能藏,所以那些通过哭喊、微笑、探寻以保持和特定看护人紧密接触的孩子在严酷的环境下更有机会生存下来。 哭闹也许是一种模块,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婴儿的不适(饿、冷、病或是对父母花过多时间在其他孩子身上的一种嫉妒)。,四、为何依恋:依恋的作用,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三)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作业:,一、2 二、2 三、1 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