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79279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8.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脂质双分子层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二)细胞膜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三)细胞膜糖类多为短糖链,形成糖脂或糖蛋白。有些作为抗原决定族=免疫信息(血型);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能特异地与激递质等结合。,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不耗能(依赖电-化学梯度的势能)依靠或不依靠特

2、殊膜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分类:单纯扩散易化扩散,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1)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特点: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能量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用扩散通量(mol or mol数/min.cm2)表示。,(3)转运的物质: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 等少数几种。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一些

3、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分类: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3)特点: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 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选择性 饱和性竟争性 浓度和电压依从性,(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H+-K+

4、泵等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式转运。,泵转运Na+-K+泵(Na+-K+-ATPase),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维持Na+o高、K+i高 原先的不均匀分布状态,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分解ATP产生能量,当Na+i/K+o激活,钠-钾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3.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出胞: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入胞: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分泌物排出,融合处出现裂口,囊泡向质膜内侧移动,膜性结构包被

5、=分泌囊泡,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出胞:,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出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辨认”,发生特异性结合=复合物,复合物向膜表面的“有被小窝”移动,“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凹陷膜与细胞膜断离=吞食泡,吞食泡与胞内体的膜性结构相融合,入胞:,入胞:,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到: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大体有:化学、电压、机械性

6、门控通道 如:,化学性胞外信号(ACh),ACh + 受体=复合体,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终板膜电位,骨骼肌收缩,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 cAMP信号通路,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兴奋性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细胞内生物效应,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蛋白,(二)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激素(第一信使),兴奋性G蛋白(GS),激活磷脂酶C(PLC),PIP2,(第二信使) IP3 和 DG,激 活 蛋白激酶C,内质网 释放Ca2+,激活G蛋白,细胞内生物效应,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三、酶偶联受

7、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受体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概 述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2.RP实验现象:,3.证明RP的实验:,(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

8、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RP值描述: RP的绝对值 (-70-90mV) 超极化RP的绝对值(-70-50mV) 去极化,(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1.概 念:,2.AP实验现象:,去 极 化,上 升 支,下降支,3.动作电位的图形,刺激,局部电位,阈电位,去极化,零电位,反极化(超射),复极化,(负、正)后电位,4.动作电位

9、的特征: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现象5.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6.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一)化学现象,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

10、条件: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膜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Na+iNa+o110, K+iK+o301Cl-iCl-o114, A-iA-o 41,(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主要离子分布:,膜内:,膜外:,(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通透性:K+ Cl- Na+ 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通透性,2.RP产生机制的膜学

11、说:,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的平衡电位,1.AP产生的基本条件:膜内外存在Na+差:Na+iNa+O 110;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

12、式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Na+i、K+O激活Na+K+泵,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2.AP的产生机制:,结论: 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 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AP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AP的恢复是消耗能量的(NaK泵的活动)。AP=Na的平衡电位。,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一)有关概念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抑

13、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的应答表现。,(二)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制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四、局部兴奋,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兴奋。,特点:不具有“全或无”现象。 电紧张方式扩布。 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传导机

14、制:局部电流,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局部电流,(二)传导方式:,无髓鞘N纤维为近距离局部电流,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三)传导特点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N

15、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N-M接头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接头间隙,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2)具1对1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