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8883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书贾山传:“昔者周盖千八百国”,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据司马迁说,春秋时期:有52个诸侯国灭亡了,有36个君主被他们的臣子杀死。其中有名的是“三分公室”、前391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仅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的士族阶层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王者师” ,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阴阳家 儒家 墨家 名家 法家 道德家,司马谈与六家 :,春秋

2、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刘歆与十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 “阴阳者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百家之别,冯友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为什么叫“儒家”?

3、,“儒”,蔑称,懦弱;,“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儒家的四个阶段:,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鲁国,祖先是宋国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其父叔梁纥(ge),武士,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妾。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4、”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去世,其母颜氏带孔子离开陬(zuo)邑,回到曲阜。颜氏年轻守寡,对孔子教育很严。孔16-17岁时,孔母颜氏去世。孔子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创办私学。51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之宰、大司寇,夹谷之会后,摄行相事 。54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前479年周历4月11日,英哲溘然长逝,享年73岁。,先秦子学,一、孔子:圣人、至圣先师, 生平, 、孔子的天命观,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阳货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的天命观,2、命,宪问说:“公伯寮诉

5、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孔子的天命观,3、性,论语阳货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易传言性有六条: 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篇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

6、者人也,亲亲为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适宜的根本之道:,义的始要:,尊贤为大,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礼记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

8、产生礼。,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4. 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5. “知命”,孔子被隐者嘲讽

9、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尽人事而待天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政,1.德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10、耻且格。”为政,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政,2.足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再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孔子“所重:民、食、丧、祭。”,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政,3.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

11、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学,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颜回、颜渊父子出身贫苦,“在陋巷”。 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 子路是“卞之野人”。子贡也被称为“鄙人”。 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 。 公冶长曾是身陷囹圄的罪犯。,孔子:伟大的教育家, 35岁左右开始兴办私学,聚徒授艺,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学,2.“因材施教”

12、的教学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学

13、,3.启发式教学方法,最典型的实例是八佾中的一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一个人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就如同美女,有巧笑美目这些天然素质,然后再粉黛衣饰,才是真正的美女。,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为学,4.实事求是的学风,季氏说:“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为政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对孔子的评价,朱熹说:“天不生

14、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称号:圣人、至圣先师,康熙皇帝题写孔庙大成殿的匾额是“万世师表”, 第一位教师。,治世都尊孔,乱世都反孔。,“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ong)氏三迁择邻,断杼zhu教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5、。”,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 生平,1.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 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2.原因:人皆有“四端”(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3.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 人性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4.求其放心,“人皆可以为尧舜”,1. 天命: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二、孟子:亚圣, 天命观,“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

16、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就是说,非人力有所作为而出现的事情,是“天”的力量;非人们努力想要得到而得到的遭遇,是“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二、孟子:亚圣, 天命观,3. 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养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爱人利他,二、孟子:亚圣,(四)、“距杨墨”,2.爱有差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