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787342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十四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十四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暨多元入學方案說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主講者 福誠高中輔導主任 蔡慧芬,2,基測命題原則(一),1.94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各科試題之取材,以學生學習及生活經驗為主要來源。 2.各科所要測驗的能力與內涵,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為依據。,3,基測命題原則(二),各科試題取材 之一般性原則如下: (一) 以能經由紙筆測驗評量之能力指標為主:期能客觀、公平的實施基本學力測驗。 (二) 以評量學生所習得之基本能力為目的:期能可靠、有效的評量學生基本能力。 (三) 以符合綱要不涉及素材(版本)之選取為方針:命題上會避免因版本選用

2、的不同而產生的作答差異。,4,基測測驗時間、題數、題型,各科測驗時間皆為70分鐘國文科:45 50題英語科:40 45題數學科:30 35題社會科:60 70題自然科:50 60題五科均採四選一選擇題,包括單題及題組題。註:不倒扣、沒複選。,5,基測重要日程,6,基測報名,1.每人每次400元。 2.低收入戶子女及其直系血親尊親屬支領失業給付者,免繳報名費。 3.證明文件:低收入戶證明或失業(再)認定、失業給付申請書暨給付收據等合法有效證明文件(涵蓋報名日期)。,7,基測分數運用,1.第一次測驗:可以參加高中、高職、五專申請入學、甄選入學或登記分發入學。 2.第二次測驗:只能參加登記分發入學。

3、 3.如果參加兩次測驗,分發時電腦會幫您選擇總分較高那一次測驗分數完整使用。,8,成績單,1.各科量尺分數 2.五科量尺分數總分 3.百分等級(PR值) 4.測驗當年及前一年基測全國PR值及累計人數差異比較,9,量尺分數(一),1.每科量尺分數分為160分(即均分為六十個能力等級)最少1分,最多60分。 2.五科量尺分數總分最高300分。 3.量尺分數具有和群體比較的意義,好像一把用來測量個人表現的尺。 4.對高能力與低能力者而言,同分者不會太多;中等能力者,同分人數會較多。,10,量尺分數(二),例(一):國文科考題總數50題 答對最多題的考生是49題,他就在60級的位置, 得60分。答對最

4、少題的人,是一題都沒答對,他 就在1級的位置,得1分。例(二):自然科考題總數60題 答對最多題的考生是60題全對,他就在60級的位 置,得60分。答對最少題的人是答對了10題,他 就在1級的位置,得1分。,11,PR值的意義(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通知單上所 提供的PR值(又稱為百分等級), 是先將該次測驗所有考生量尺總分 排序後,依照人數均分成一百等 分,該生大約會落在第幾個等分 中。簡單來說,若某位考生的PR值 為95,即表示該生的分數高於該次 測驗全國約95%考生。,12,PR值的意義(二),每次測驗總人數不相同,所以,不同次的 測驗中每個百分等級所包含的人數亦不相 同。 例如:9

5、3年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的總人數是13239人,每個PR約包含了3132人;至於93年第二次基本學力測驗的總人數是88783人,每一個PR約包含了1888人。,13,量尺分數與PR值,1.兩次基測的量尺總分經過測驗等化機制,所以可以互相比較,但要注意的是兩次測驗的PR值是無法直接比較的。 2.PR值可以作為考生申請學校選填志願的參考,但不宜作為考生申請學校選填志願的唯一標準。,14,什麼是兩次基測量尺分數 擇優後之PR值?,擇優後PR值是將每一年度所有考生兩次測驗中比較高的量尺總分進行排序(如果考生只考一次,就選用該次的量尺總分),再依照人數均分成一百等分。 擇優後PR值可以用來說明其在當年度所

6、有考生的比較相對位置。,15,試題資訊提供,九十四年國中基測問與答 91.11 九十四年國中基測取材範疇與試題示例 91.12 九十四年國中基測試題說明 92.3 九十四年國中基測各科參考題本與組題說明 92.4 註:以上資料公布於基測網站www.bctest.ntnu.edu.tw並製成光碟,發送至全國各國中學校。,16,多元入學方案精神,(一)考招分離 考試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招生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入學。,17,多元入學方案精神,(二)多元取才 多元智慧 智能、技能、體能、情緒管理 多元選擇 高中、高職、綜合高中、五專 多元特色 發展學校類型特色與課程,18,多元入學管道及特

7、色,一、甄選入學:提供各類資賦優異學生、具有特殊才能或性向學生入學。 二、申請入學:提供對有特色之學校或科別具有興趣之學生就近入學鄰近高中職或直升入學,以落實高中職社區化。 三、登記分發入學:提供非經由前兩項方式或其他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之方式入學學生依其志願分發入學。,19,一、甄選入學,1.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納入甄選總分,其權重不得逾甄選總分之百分之五十。且不得採計在校學習領域成績。 2.各校應配合招生之科、班性質參採學生在校藝能表現、綜合表現或特殊才能等。 3.各校應視實際需要就實驗、口試、小論文、實作、表演或術科等項選擇辦理,但不得加考任何學科紙筆測驗。,20,一、甄選入

8、學,得跨區 1.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體育特殊才能班、各單類科高中及高職海事、水產、護理、藝術、農業類科等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設立之班、科、校,得跨區聯合辦理招生。 2.學生應就單一學校或跨區聯合甄選入學委員會擇一報名。,21,一、甄選入學,音樂班:高雄高中、新莊高中、鳳新高中、樂育高中、中華藝校、台南女中、屏東女中 美術班:前鎮高中、鳳新高中、中華藝校 舞蹈班:左營高中、中華藝校、家齊女中、嘉義女中、文華高中、青年高中 體育班:各校專長項目不同,請事先洽各設班學校。 上列各班分區舉辦術科聯合甄試,報名時間約於寒假末或開學初。,22,一、甄選入學,不得跨區 1.依一般智能及學術性向所設之數

9、理、語文資優班,招生區內各校得聯合辦理甄選。 2.學生限向國中三年級學籍所在地招生區之單一學校或聯合甄選入學委員會報名。,23,一、甄選入學,高雄高中數理班(分散式) 高雄女中數理班(分散式) 鳳山高中數理班(集中式) 高師大附中數理班(集中式),24,二、申請入學,1.各校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申請條件,訂有單科門檻或總分門檻,並得擇一至二科加權計分,但不得採計在校學習領域成績。 2.各校應參採學生之在校成績(限直升入學)、優良品德、綜合表現或特殊事蹟等。 3.各校採書面審查方式辦理,不得再辦理任何形式之測驗。 4.各校得考量社區地緣因素,提供若干名額予鄰近國中。,25,二、申請入

10、學,不得跨區 1.學生限向國中三年級學籍所在地招生區聯合申請入學委員會提出申請。 2.申請校數,每一位學生可就下列三者選擇其一報名:(1)只選填一所高中(2)只選填一所高職(3)同時選填一所高中及一所高職 3.完成報到手續者,不得參加高雄區高中職其他入學管道,違者取銷登記入學資格。,26,二、申請入學,1.公立高中以各校94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之30%為原則。同時辦理甄選入學及直升入學之完全中學,其合計名額以核定招生名額之百分之40%為原則。 2.公立高職以各校94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之60%為原則。 3.私立高中、職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招生名額之百分之70%為原則。,27,三、登記分發入學,得

11、跨區 1.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分發依據,不得加權計分。 2.以當年度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完整使用,並應於報名時,選擇登記分發區。如參加二次學力測驗之學生,由電腦選擇較優一次之成績作為分發依據,並以第二次報名時,所選擇之登記分發區為分發依據。 3.各區高中職登記分發入學委員會與五專登記分發入學委員會統合辦理分發。,28,三、登記分發入學,1.每人至多可選填100個志願。 2.同時報名高中、高職及五專者,可在所選填登記分發區下交互填選。 3.注意校科代碼(共有6碼)。 4.所劃記之志願,必須為登記分發區內之志願,否則不予分發。 5.總分相同時,依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

12、的分數高低順序,依次比較分數。 6.請考生正確填註報名表及劃記志願卡。,29,三、登記分發入學,1.公立高中以94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之70%為原則,同時辦理甄選入學直升入學之完全中學,其合計名額以60%為原則。 2.公立高職以94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之40%為原則。 3.私立高中、職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招生名額之30%為原則。,30,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入學 重要日程,31,高雄區94年主委學校,基本學力測驗主委學校 前鎮高中 申請入學主委學校 高雄女中 登記分發入學主委學校 海青工商,32,升學學校類型,一、高中 二、綜合高中 三、高職 四、五專,33,高中課程必修科目學分數,34,高職類科,35,高職課程必修科目學分數,36,綜合高中的課程結構,37,簡 報 完 畢,祝各位學子金榜題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