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78511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流行病学8015(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第一节 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录,第一节 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 宿主 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一、病原体,(一)病原体:(pathogen)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及其侵入门户。,一、病原体,1病原体特性 (1)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的定居、繁殖、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常用续发率和最小

2、感染量表示。 (2)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体内的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病原体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 (3)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毒力和致病力的差别在于毒力强调的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表示。,一、病原体,2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1)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是传染病不能控制或复燃的重要原因。 (2)抗原性变异: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由于因缺乏相应免疫抗体,会引起爆发性流行

3、。 (3)毒力变异:病原体的毒力变异可使其毒力增强,致病力增强;而其减毒株可制成疫苗,用于传染病预防。,二、宿主,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它动物。 1免疫力:指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常伴有特异性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 2免疫反应;宿主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过程不同表现形式:未发生感染、隐性感染、轻型感染、中型感染、重型感染、病死等。 感染谱(spe

4、ctrum of infection)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以隐性感染为主 以显性感染为主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隐性感染,轻型感染,重症感染,死亡,无症状与体征,有症状与体征的疾病,感染谱,图11-3 感染谱的分类,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冰山现象。,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传染病流行图,一、传染源(source

5、of infection),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作为传染源病人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因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频度不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同。 病人作为传染源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

6、观察期限。3)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临床症状期: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病人的传染性在临床症状期最强,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播散。 (3)恢复期:此时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传染病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如水痘;但也有些疾病如痢疾、伤寒等病人仍有恢复期排菌。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也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病原携带者(carrier)作为传染源 指没

7、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如:霍乱、痢疾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暂时性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 (超过3月)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等。,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

8、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 有些疾病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 土壤传播 炭疽、破

9、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垂直传播 风疹、梅毒,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冬春季节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 如水源经常受污染,

10、则病例长期不断 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人有接触疫水史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 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直接接触传播: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

11、者接触 。 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流行特征: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infection) 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两种方式。机械携带: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 经节肢动物传

12、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升高;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ection)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土壤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 经土壤传播的条件:病原体存活力;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器械、针头、采血器等医疗器械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 药物受污染引起,垂直传播(vertica

13、l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多途径传播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以哪一种途径传播取决于环境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既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注射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及母婴传播。,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其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四、疫源地及

14、流行过程,1.疫源地 (epidemic 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形成疫源地的条件: 有传染源存在 病原体能持续传播 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 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2.流行过程(epidemic

15、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流行环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措施,一、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建立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 : 传染病监测:常规报告:甲、乙、丙三类共38种;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 传染病预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主要内容(1)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2

16、)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和职责; (4)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5)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二、措施,1.法定传染病 2.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3.疫情控制 4.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的措施,1.法定传染病种类 甲、乙、丙三类,共38种。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丙类:10种(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报告原则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传染病的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师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