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师德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7781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8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与师德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论语》与师德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论语》与师德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论语》与师德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论语》与师德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与师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与师德(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与师德,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陈家昌,一、教师学习论语的意义,1、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论语通过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自汉代起,我国学童经过启蒙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读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其对中国历代政治家的影响。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其内容是历代科举考试命题的一个主要来源。,作为中国人,不论文化程度如何,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在何处,都能

2、够从论语中获得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东西,因此,都有学习论语的必要。学习论语,必须研读原作,不能仅仅摘录几段警句,或听他人谈一点心得体会。否则难以有切实的收效。论语的篇幅不长,仅1万多字,而且语言也比较简洁,阅读障碍并不大。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读通,并能逐渐读懂。,尽管论语篇幅不长,但你认真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它涉及的面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且始终不会过时。如果你细细品味的话,其思想之深邃,蠡测之精准,语言之简练,就会在你的思维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如果因此而使你的言行举止有所改变,人们就会把这样的一个词“儒雅” 用在你的身上。,2007年3月上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建

3、议美国领导人好好读一读孔子的文章。一个国家的外交官建议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读指定的书,这在国际外交史上是罕见的。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什么外交上的麻烦,不过,一家美国报纸的评论文章多少有点刺激国人,文章首先承认论语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美国人的确有必要读一读。接着,作者反问道,那么又有多少中国的官员和平民百姓在读这本书呢?,当年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考取留美公费研究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教授就为他请来老师,给他讲授孟子。青年杨振宁当时并不理解父亲的意思,认为他到美国是学习物理的,为什么要他学习古代文学呢?,数十年后,杨振宁先生回忆这件事,从内心深处感谢父亲,认为这是“根”和“魂”的教育。正因为树立了

4、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使他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险阻,都能够不迷惑,都能够有尊严,有自信。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就我们的下一代而言,学好科学知识,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树根立魂的教育,是血脉相通,血浓于水的教育。,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所谓学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学术道德等方面有意识地长期地自我深造、锤炼和自我积累所能达到的程度

5、。,历史上著名的教师,都是学养笃厚的文理兼备的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说近代的如华罗庚先生,不仅是大数学家,他的文学功底也是相当了得,经常赋诗作文,书法也颇有特色;精通数学的苏步青先生,书法也自成一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不合格的其他科目就不用考了,语文都不行,别的学不成的。,中国历来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充满历史和哲学的东西,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折射出灿烂的人文精神,体现人类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这些,就连西方的传教士都心里十分清楚。早期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如著名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

6、圣约翰大学,他们培养的学生英语当然很好,而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也是一流的。,而当前的教师,文理兼备不用说了,即使文科教师,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底子呢? 从现在教师的构成来看,首先,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持续十年的动乱,教师的学脉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所谓学脉,是指老教师以勤奋好学的精神与高尚的师德对青年教师的直接的感性的影响,使青年教师掌握治学的本领和修炼师德的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就是这样新陈交替,不断成长的。,但是,严重摧残老教师的职业权威,使我国教育界学脉承续,至少中断二十年。其次,长期以来轻视传统文化,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古代文化教育不断受到矮化和冲击。第三,较长时期以来,教师

7、的社会地位不高,吸引不了一流人才进入师资队伍,加上大批人才流失,教育缺乏人才高地。,第四,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片面强调加强英语教育的同时,逐渐矮化和冲击汉语和传统文化教育。第五,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在促进学科教育的同时,对人文教育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高校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能写一手好字的越来越少,更不要说对字型结构的深入理解,对汉字本身包含的义理美的把握。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工作和学习方便的同时,充斥着许多不正确的信息,以至以讹传讹的事情不断发生 。,我们今天的教师特别是中高端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

8、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更多青年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二、教师从论语中学习什么,1、教育是仁者的事业 “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仁的解释,散见于论语的许多条目之中,它以或问、或答、或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等都曾向孔子问“仁”,而对于这些才智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孔子作出的答复是相互不同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9、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教育是仁者的事业。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作为教师,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修炼道德要“为之不倦”。其次,孔子循循诱导学生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同时非常警惕弟子蜕变为小人。,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篇第六 第十三章) 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个学子,通过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儒生,尽管很难,但还是能做到的,而要成为儒者中的君子,就不是经由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所能达到的了。,所谓儒者中的

10、君子,我认为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儒者,同时他又不是一个犬儒,而是具有高尚道德与情操,具有远大志向和崇高的责任意识,具有非凡胆识与节气的翩翩君子。,其次,儒者中的君子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与学养的不断修炼而逐渐形成的。教师的教育,在君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修炼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儒者中的君子。,2、教师要真正爱护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爱护学生? (1)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 ,提倡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篇第六 第十六章),子谓公冶长

11、,“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 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我们也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冤案是时代的产物。古今都曾发生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冤案,有的冤狱甚至株连九族,祸及师友。据一位九死一生的个中人说,灾难降临时,最痛心的不是内心的委屈,而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叛亲离,孤寂心寒。这时的同情与理解,弥足珍贵。,我们当然不希望未来还会有冤狱发生,但这只是善良的愿望而已。关键是我们的良知对涉及冤狱的人作如何的判断,我们以

12、怎样的心态去接纳和慰藉受伤的心灵。,(2)孔子还经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不要在他的面前有所顾虑,“各言其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志向有大有小,孔子志存高远,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光明前途,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和谐。经常与学生谈心的一定是一个关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3)孔子注意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第六

13、 第二十一章) 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先进篇第十一第二十二章),高明的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识、性格、经验、理解力等多种因素,分别给予不同的答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4)体现师生平等的精神 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

14、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雍也篇第六第二十六章),孔子还善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提出 “当仁不让于师。” 例如,有一次他到学生子游管理的武城去,看到那里农民耕种时还伴有乐曲,认为是“杀鸡用牛刀”。子游立即回答他说,记得老师你曾经教导我们,懂得音乐的人士不会犯上作乱的,今天武城百姓喜欢音乐,有什么不妥呢?孔子马上承认自己错了。,(5)对学生既不棒杀,也不捧杀。鲁迅先生说,对青年人有两种迫害的方式,一是棒杀,一是捧杀。年轻人有了一点错误,就大加讨伐,全盘否定,就是棒杀;有了一点成绩,就大吹大擂,过渡吹

15、捧,就是捧杀。这都是误人子弟的表现。,孔子对学生,能够在指出缺点的同时,看到优点,又能够在表扬成绩的时候,指出错误。例如,他最喜爱的学生是颜回,孔子在表扬他认真学习,始终不倦的同时,委婉地批评他,对于老师的讲课“终日无违,若愚”。他在表扬子路勇敢的同时,批评子路有勇无谋。有一次,子路在他门口弹琴,孔子非常生气,说你这么差的水平,为何要在我的门口来弹琴呢?,于是,孔子的弟子对子路群起而攻之,纷纷指责子路。孔子就批评弟子们,说子路还是我的登堂而未入室的弟子,而你们连门也未入,怎么可以攻击子路呢? 对学生,该肯定的就及时肯定,该否定的就及时否定,是教师的正确态度,否则学生就会无所措手,严重影响其终身

16、发展。,(6)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爱护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孔子对自己所教导的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而且关注他们一生的事业发展。他经常推荐自己的学生出去担任官员,但不是学生一上任,他就不管了。而是始终关注他们在职位上所作的事情。,他一旦发现弟子有违背“仁德”与“理义”规范的行为,就会立即指出,要求弟子改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