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72 上传时间:2016-1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工行业显现产能过剩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行业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高压开关等五金电工产品产销量大幅增长,电力变压器产销增速开始回升。电机、电器、线缆等行业受产品附加值低、成本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产销运转不畅产能过剩的迹象开始显现。为此,相关专家向行业的生产企业发出预警,盲目增加产量必然带来恶劣后果。今年,我国电工行业经济运行走势平稳,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行业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速为2528。据此推算,明年增长速度有望达到1520。行业统计数据表明,截至8月底,电工龙头产业发电设备的产量已完成55565万千瓦,在去年超高速增长的基础上,1

2、8月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202。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已突破5550万千瓦,超过了去年全年产量的34。从发电设备骨干企业掌握的2005年需要交货的合同看,也是非常饱满。由此推算,今年发电设备的产量超过去年已成定局,预计可达到7500万千瓦。按照目前行业发展趋势和持有的2006年订单来看,产量可达到今年的水平。进入下半年,电力变压器的产销增速开始回升。预计今年变压器产销量将达到5亿千伏安以上,明年有望超过6亿千伏安。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变压器所用原材料(矽钢片) 价格大幅度上涨、资源紧缺等原因制约了变压器产量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变压器的产量累计完成26788万千伏安,同比增长只有853,增

3、幅比一季度下降1139个百分点。随着国家针对矽钢片价格三条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从7月份开始变压器产量增幅回升,当月产量同比增幅为2377,8月份继续保持了2255的增速。电工类产品产量得到适度增长,上游电工产品产量的增长拉动产业链下游的其它电工类产品产量增长。最新统计资料显示,18月电力电缆、钢芯铝绞线、电焊机、交流电动机、电动工具行业的产量分别完成466万公里、485万吨、47万台、8405万千瓦和13004万台,同比增长分别为1377、1062、2303、1404和1847。根据数据分析,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专家预警表示,虽然今年前8个月电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趋势良好,但因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竞

4、争加剧,原材料价格高位盘整,导致成本压力不断加大,需相关企业引起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电设备订单减少,价格竞争趋势显现,2008年以后更是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发电设备企业已出现新接订单减少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价格竞争导致订货是压价的迹象。调查资料表明,今年上半年发电设备新承接订单已较过去明显减少,25家企业上半年新增订货量的下降幅度为4920,今年新增订货量是负增长的有17家企业。电站锅炉行业今年上半年承接的合同数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924。新接订单减少,导致价格竞争加剧。有关迹象表明,在目前开展的项目竞标中,一些企业为了争得订单其投标报价已明显低于当前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竞

5、争趋势还将随着今后订单承接量的减少变得愈加显著,并会对今后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由于矽钢片、电解铜等原材料在诸如低压电器、电线电缆、变压器、中小型电机等基础电工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电线电缆产品中原材料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变压器产品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超过70),因此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造成了这些基础电工产品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能源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推动了企业成本的进一步提高。然而,在这些基础电工产品成本大幅攀升过程中,产品销售价格却难以合理提升,特别是在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压价竞销的情况相当普遍,竞争激烈。因此

6、,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造成产品低价竞争的根本原因是盲目投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据了解,目前仅电力变压器的生产企业就有1000家之多,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已超过了9800家。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过剩。企业资金紧张现象显现。目前资金紧张的情况已在一些行业,尤其是产品资金占用比较大、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中显现。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飞涨,导致材料成本费用大幅度提高,资金占用大量增加;二是受电力建设拉动,一些输变电设备生产企业纷纷上规模、上等级,扩大生产能力,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三是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及稳健的财政政策,使一些企业不仅受到了贷款规模的限制,而且申贷程序较以前复杂,申贷时间加长,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