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67474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9.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昭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农四师农科所唐永清,1、小麦条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 ,新疆为害小麦的主要是条锈病,农业防治适期播种, 肖除自生麦。 合理施肥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种衣剂:2.5%适乐时种衣剂。用法是100公斤小麦(大麦)种子,用药200毫升,对水1-1.5升稀释均匀后,采用机械或人工包衣。,春季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

2、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2、小麦白粉病,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防治方法,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

3、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3、小麦全蚀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

4、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防治方法 (1)禁止从病区引种 (2)轮作倒茬 与油菜、马铃薯等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3)种植耐病品种。(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

5、抗作用。(5)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4、小麦赤霉病,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

6、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

7、、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

8、防治 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小麦散黑穗病,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

9、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防治:3%敌萎丹种衣剂按200-300 ml拌100公斤种子,6、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症状 又称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春麦区流行频率高。是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是取普遍,为害最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次基部叶鞘等中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

10、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羁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 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

11、异,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91)农业防治 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4)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5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

12、以上。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木 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7、小麦壳针孢叶枯病,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易发病。当夜温达8以上并有雨露存在时,发病较快,连作,施用带菌未腐熟肥料发病重;土壤瘠薄、施氮过多易发病;,小麦黄斑叶枯病,小麦链格孢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初染病时,产生卵形至椭圆形褪绿小斑,后变黑至褐灰色,边缘黄色,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暗色霉层,严重时叶鞘和麦穗枯萎,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13、 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消除田间自生苗,减少越冬(夏)菌源。冬麦适时晚播。使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平衡施肥技术。重病田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3)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15%的三唑酮或噻菌灵、0.03%的三唑醇(有效成分)拌种、4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重病区,在小麦分蘖前期和扬花期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隔1015天一次,共喷23次。,1、油菜菌核病,病害流行有以下四个因素。

14、(1)开花期降雨量 平均日降雨量5毫米以上发病重;13毫米发病较轻;1毫米以下极少发病。同期月均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60-75发病较轻;60以下基本不发病。花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侵染和菌丝再侵染,因而发病严重。(2)田间菌原量 旱地菌核存活数量大、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渣、播种带菌种子,均将增加田间菌核数量。(3)油菜长势 植株高大郁蔽,小气候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蔓延。(4)开花期与子囊盘发生期的吻合程度 吻合程度愈高发病愈重,一般种植品种二者吻合程度均较高。,(1)实行轮作 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两年。(2),多雨地区,宜窄畦深沟栽培,春季注意清沟防渍工作。(3)播种无病种子

15、或种子-处理 收获前进行无病株留种,或播种前先筛去种子中大菌核,然后用10盐水选种,清除上浮的病种和小菌核,将下沉的种子洗净阴干后播种。 (4)选用感病轻的品种d一般幼苗期叶色深绿、花期短、分枝部位高、茎杆坚硬抗倒的品种较抗病。,(5)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用氮肥,避免开花结角期陡长倒伏或脱肥早衰,适当配合磷钾肥和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 (6)化学防治 油菜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l以下时喷药。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工500倍液,或3菌核净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67工00克,加水100公斤,50腐霉利(速克灵)

16、可湿性粉剂3060克加水土100公斤。根据病情防治l3次,各次间隔1015天。每亩喷施药液为100公斤;粉剂为1525公斤,2、油菜黑斑病,病原 芸苔链格孢、 芸苔生链格孢、 萝卜链格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3个种中芸苔链格孢占95.2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或越夏,种子带菌率60%,带菌种子造成种子腐烂和死苗。 在北方主要靠病残体上的菌丝和孢子进行初侵染,产生大量孢子,产孢持续80多天,孢子由下部叶向上扩展至上倍叶、花序及角果。本病流行与品种、气候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白菜型油菜最感病,甘蓝型较抗病,芥菜型油菜中植株矮、分枝低、生长茂密、叶面蜡层薄的品种不

17、抗病,反之,则抗病。油菜开花期遇有高温多雨天气,潜育期短,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进行大面积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注意增施钾肥。(3)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2%-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4)发病初期马上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大富丹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还可用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1:1:150倍式波尔多液喷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