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4757317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10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版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文明历程,模 块 一,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十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栏,目,导,航,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社会主义,独立自主,2外交成就 (1)同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17国建交。 (2)1950年1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思维导图 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_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完善:1954年,在中印两国

2、总理的联合声明中;1955年在_上。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互不干涉内政、_、和平共处。 (5)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_。,1953,万隆亚非会议,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基本准则,成熟,比较辨析 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方针”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三大方针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方针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

3、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_问题。 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亚非会议(1955年)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_。 成果:周恩来提出“_”的方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万隆精神”。,印度支那,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求同存异,轻识巧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4、交政策。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背景 广大_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拒绝。 (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

5、,易错提醒 恢复合法席位不等于加入联合国。 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理应取代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益,故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要求。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2)历程 1971年4月,“_”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_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6、 1978年12月,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_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乒乓外交,尼克松,1979,易错提醒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_,为日本取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概况:1972年9月,_首相访华,双方签署_,日本同

7、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3)意义:打开了两国_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中日联合声明,睦邻友好,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的调整 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内容: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b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奉行_政策。 c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不结盟,(2)活跃的多边外交 表现: a20世纪80年代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等。 b200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_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活动。 意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促

8、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千年首脑,(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基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外交。 表现: a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题术语,1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

9、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考向预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B,解析:由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A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内容,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在中国的努力下,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缓和开始于1972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出现在1971年,时间不符,故错误。,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步成熟。从近5年高考命题来看,外交

10、方面命题不多,只有2016年全国乙卷第31题涉及本部分内容,在2019年高三复习备考时需要注意。,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

11、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考向预测二: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B,解析:材料并未体现苏联阻止中

12、美关系正常化,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即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故C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大国博弈是冷战后至今国际局势的重要特点,尤其是中美苏三大国的角力和斗争,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国家关系的基础和载体。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正是符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好体现。中美关系改善,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推动了中日关系的缓和。对于此部分内容,全

13、国卷命题一直未曾考查,属于相对的冷点,但正如60年代的外交关系,从2010年至2015年未命题,2016年却又命题考查,对于这种命题规律,我们理应了然于胸。,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扶蒋”;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问题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美

14、关系的特征及原因,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016全国乙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

15、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1(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