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2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57265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39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394页
产业经济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394页
产业经济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394页
产业经济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394页
产业经济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3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2(3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经济学 (二) 牛冲槐,关于本人,牛冲槐,男,山西夏县人,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矿业管理。到目前为止,共撰写著作和教材13部,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他课题26项,发表论文106篇。诚望与同学们共同上好这门课谢谢大家!,例1 西气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输气管道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市白鹤镇,途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线路全长约4000公里,投资约43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该管道直径1016毫米,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

2、江三角洲地区。,例2. 关于南水北调,例3:全球金融“海啸”,自去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美国政府财政投入9000亿美元采取救市活动;我国政府在本月也通过降息的办法,稳定金融市场。欧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产业;冰岛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干预金融市场。全球的金融“海啸” 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金融危机仍在继续。,例4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2008年10月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地把农业的发展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仪式日常来抓,说明,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国计民生。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例5 我国主要年份GDP及构成,例6 : 我

3、国水稻净利润情况表 (单位:元/亩),例7: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例8:2006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分布,例子说明的几个问题: (1)经济现象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经济现象是有层次的。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3)经济现象存在着一定的行为规律,需要不同的经济学科进行研究; (4)经济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层次,经济管理学科门类,本课的基本框架,产业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产 业 管 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 业 发 展,1. 产业经济学导论 1.1 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 1.1.1 产业经济学概念产业经济学是研究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

4、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1.1.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1.3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2.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例1:,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个三线建设的高潮。 把中国分为一线、二线、三线是毛主席亲自划分的。从黑龙江到广西沿海各省、市、区是一线,一线就是前线。西南三省,西北除新疆、内蒙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湘西、鄂西、豫西、山西等地区是三线,中间地带是二线。三线又称大三线,这是因为沿海各省在自己的省区内,也划一片地区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是完全根据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开始的。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

5、已取得很大成绩,“大跃进”所造成的困难已基本克服,而国际形势却异常紧张,这时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问题。,1964年至80年,“三线建设”历时十七年,涉及中国中西部十三个省区市,国家累计投资二千零五十二亿元人民币,先后安排一千一百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 但“三线建设”由于受当时“准备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思想影响和“文革”干扰,造成许多企事业单位存在布局过于分散、选址不当、没有社会依托等问题。同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工作重心亦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中国于83年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例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1)农业基础不牢

6、经营规模狭小。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一定几十年不变,构成了我国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紧要问题。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相对于农机价格而言,劳动力工资率的迅速上升,使小规模家庭农场里用资本替代劳动的余地非常有限,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传统农业分散化、手工经营的特点,大大地阻碍了机械的大规模作业,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全国平均每个农户0.62公顷耕地中分散在9-12个地块,1996年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面积只有0.52公顷,比1986年减少15.7%,人均耕地更少,而且耕地细碎分割,零散经营

7、。,人地矛盾突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777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耕地普查面积为1.347亿公顷(20.2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120.6m2(1.6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534平方米(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区)低于334平方米(0.5亩),而且全国2/3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高原地区,全国3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1992-1994年是建国后伴随地产和开发区热而占用耕地较多的时期,三年中分别净减少耕地22.78、32.44、19.47万公顷,超过规定标准的1.35、1.93、1.15倍。1

8、996年全国共设立各类开发区4210个,闲置土地4万公顷。从1957-1995年间,由于修路、建房、娱乐场所用地造成年均减少45万公顷,使良好的耕地迅速锐减。,2006年我国土地资源情况表(万公顷),主要年份我国人口情况表,2006年各地区人口数及自然增长率,2006年各地区人口数及耕地面积,我国主要年份农产品产量,2006年各地区农产品产量,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问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农村由受资源单重约束变为受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因而中国农民收入下滑,增长缓慢。特别是199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出现2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由于农产品供过于求、农

9、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完全适销对路,增产不增收。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1997年与1996年相比由9%降至4.6%,1998年又由4.6%降至4.3%,1999年又由4.3%降至3.8%。农民收入增幅的减少,带来的问题很大:一是制约农民致富奔小康,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二是制约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三是制约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扩大内需受到限制;四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限制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由于四面八方向农民伸手,农民变成“唐僧肉”,挤农业,挖农民,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10、。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有的竟高达182项,隐形负担过多,明卡以外加暗卡。通过设置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附加形式,利用农民交公粮、售农产品、办结婚证、子女入学、宅基地审批,实行搭车收费,雁过拔毛,使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机构臃肿导致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群众产生对立情绪,近几年来县(乡)机构呈急剧膨胀之势,几乎每一项工作就有一名书记、乡长分管,乡镇普遍超员,行政人员超编达2/3。从1987-2000年农民负担税收看,存在着四个高于:一是农民的农(牧)业税增长高于农民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二是农(牧)业税增长幅度高于工商税增长幅度;三是农(牧)业税增幅高于各项税收的增幅;四是农民人均税负增幅高于全国

11、人均税负增幅。,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农业投入的物化劳动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1988-1996年全国粮食、棉花、油料平均单产量增长27.6%、14.7%、23.0%,收购价格上涨172.7%、272.9%和115.2%,而同期农产品生产资料成本分别上涨146.7%、260.3%和107.3%,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部分抵消了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在收入减少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1978年东部和中部、西部农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分别为1.23:1和1.26:1,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大致相似,1992年这两个指标分别提高到1.89:

12、l和l.62:1,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差3200元。,剩余农业劳动力增加。我国1952年农业劳动力为18293万人,1998年为49279万人,增长了2.3倍,近几年增长速度更快,目前正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2000年我国人口达13亿,剩余劳动力达2亿人,加上农用机械的使用,剩余劳动力还会大量增加,就业矛盾更为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农产品所需劳动力会逐步减少,南方原来1个人1天只能插226.8平方米(0.4亩)稻苗,现在改用插秧机,3人1天可以完成5.3-6.67公顷(80-100亩),如何安排2亿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难

13、度很大的问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在农村,对农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不利于现代机械化的实现,更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先进技术的采用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延缓了农村社会化的进程,使农村生产力维持在低下水平上。,(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落实不到位。表现为五个比例下降: 财政支农总支出比重下降。国家财政预算总盘子对农业的投入不多,首先反映在国家预算内农业基建投入不足,同时也反映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上。1991-1994年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比上年下降9.1%、8.9%、8.8%、6.0%,1995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额为683亿元,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

14、国家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一直持续下降。从“五五”时期的13.2%降到“七五”的8.4%,由于国家财政支农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3%下降到1993年的1.3%; 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比重下降。1991-1997年分别下降4%、3.7%、2.8%、2.4%、1.8%、3.4%、4.1%。农林牧副渔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的投资比重,1996年为1.3%、1997年为1.4%,比80年代初的3%低1.7%和1.6%; 农业信贷占国家信贷总额的比重下降。1991-1994年分别下降为22.9%,32.9% ,32.3%,20.0%; 农村集体支农资金占

15、农村总投入比重下降,1982-1999年呈负增长,年均下降3.0%; 农户生产投入下降。1990年比1989年下降35.4%,1991年比1990年下降18.2%。1993-1995年用于生产的投入下降4%。,上述农业的例子说明了以下几点: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2)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应不断跟踪产业经济的变化。 (3)应不断优化我国农业布局,和农业种植结构。,1.2.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工具,2.产业的形成与分类

16、,2.1 产业的形成产业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2.1.1 社会分工与产业产生,1.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1)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2)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3)为手工业生产发展成机器生产奠定了基础。(4)为产业革命的爆发积蓄了力量。,2. 马克思对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马克思曾经从物质生产的角度阐明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一般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中分离出来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大类;特殊分工:将农业细分为种植业、种养业、畜牧业,将工业细分为冶金、钢铁等,将商业细分为零售业、批发业等;个别分工:企业内部的具体分工。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表现形式,一般分工是特殊分工的基础。,2.1.2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