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40884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板控制及监测03(曹)(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场顶板控制 及监测技术(3),第四章 顶板状态参数与采场支护参数,顶板状态参数 采场支护参数 支护参数与顶板状态参数的关系,第一节 顶板状态参数,1)顶板处于良好状态:不增加附加措施仍能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 2)不同顶底板与煤层,保证顶板处于良好状态的顶板状态参数是不一样的。 3)顶板状态参数有:顶底板移近量、端面冒高、及顶板台阶下沉量。网下开采时,有端面及工作面内网兜高度等。,1. 顶底板移近量(仅对单体面),1)按煤层采高及控顶距估算。依据上覆岩层移动规律,1)M为煤层采高, 为最大控顶距,为下沉系数。 2) =0.0250.05,是根据50个工作面的实测数据而得,主要是摩擦柱工作面。

2、3)根据顶板下沉与支护阻力的双曲线关系,初撑力越高,阻力越大,下沉越小。因此,液压柱面, 应取小值(0.025)。,1. 顶底板移近量(仅对单体面),2)按裂隙带老顶的下沉量估算 采场最大控顶距处的最大下沉量,-最大控顶距(煤壁至密集、墩柱、或末排柱的距离)-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一般按实际或10m。 H -裂隙带老顶断块触矸处的下沉量。 生产证明,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每米采高不超过100mm时,顶板状态时好的,也容易控制。,2. 端面冒高,1)端面冒高与直接顶岩性、支护强度、支护方式等有关。 2)单体面的端面冒高应在200mm以内。 3)综采面的端面冒高应在300mm以内。 4)德国研究认为

3、:大于300mm的端面冒高与支护强度有关,小于300mm的端面冒高与直接顶岩性有关,与支护强度无关。并提出,大于300mm的端面冒高不超过面长的10%,则顶板管理是好的。,3. 顶板台阶下沉,1)台阶下沉与工作面支护强度等有关。 2)实践证明,工作面内无台阶,则顶板管理是好的。 3)出现台阶下沉,说明支护强度不够。,4. 网兜高度 1)网兜高度大是网下推垮的原因之一。 2)试验表面,初撑力达70KN,循环内大大于150mm的网兜数量小于2个。 3)上述即为网兜控制值。,第二节 采场支护参数(支护强度) 1 单体支柱工作面的支护参数。 (1)支护参数:支柱初撑力、支柱密度、支护系统刚度(单位顶板

4、下沉量的工作阻力增量)。 (2)关系:初撑力越大,支柱密度越大,支护系统刚度越大,采场支护强度就越大。 (3)顶板压力的大小是通过支护强度的大小来表示的。因此支柱初撑力高,支护强度大,顶板压力也大。 (4)顶板压力是变化的。,1 单体支柱工作面的支护参数。 (1)支柱初撑力 初撑力与工作阻力有关。初撑力大,工作阻力也大。而工作阻力是由顶板下沉压出来的。 初撑力越大,就越能够及时控制顶板,达到主动控顶的目的。 要采用支柱初撑力来防漏、防推、防压。 按经济观点,初撑力越接近额定值越好。,(2)支柱密度 支柱密度是根据顶板岩重、选取的初撑力或平均工作阻力计算出的。 支柱密度有:基本柱密度、放顶线密集

5、的线密度、考虑基本柱及放顶线的采场支柱密度。 密度确定后,计算柱距。柱距应大于0.50.6m,小于1m。在碎顶和网下,柱距不宜超过0.7m。,(3)支护系统刚度 单位顶板下沉量所对应的支柱工作阻力的增量。 支护系统的高度越大,阻力上升的越快,对顶板的控制越及时。 支护系统的刚度取决于顶梁于背顶材料的刚度、支柱本身的刚度、底板岩层的刚度。 背顶材料,可压缩50%,在阻力达到50KN时就以完成。因此初撑力不宜小于50KN。 底板刚度:砂页岩、砂岩等中硬、坚硬岩层,其“刚度”较大,而煤、泥岩、页岩等软弱岩层,“刚度”小,此时需穿鞋,保证钻底量小于100mm。,2 综采工作面的支护参数。(1)初撑力就

6、是支护参数。因支架密度一定,支护系统刚度也不能调整。 (2)软底时,应选择底座大的液压支架,保证支架的钻底量不超过一定值。 (3)提高支护强度,就只能提高支架的初撑力。 (4)液压支架的额定初撑力与额定工作阻力的比值比单体支柱的大。,第三节支护参数与顶板状态参数的关系(1)顶板状态参数(顶底板移近量、端面冒高、及顶板台阶下沉量、面内网兜高度等)均与支护强度有关。 (2)支护参数越大,顶板状态参数越小。反之支护参数越小,顶板状态参数越大。 (3)控制顶板处于良好状态,就要把支护强度提高到一定水平。 (4)顶板状态参数不理想,就应调整某一个或几个支护参数。,第五章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概 述

7、综采面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 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一节 概 述,管好顶板、最大限度地消除末端事故,必须:合理顶板控制设计;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 支护质量监测:支护参数是否符合合理顶板控制设计的要求。 顶板动态监测:保证顶板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采场正常而安全的生产。 所以。科学管理顶板:“合理顶板控制设计”和“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第二节 综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一、监测支护质量的指标及指标值 1)支柱初撑力:控顶设计中确定的初撑力即为该指标的指标值。但需要转换成支架立柱及前梁千斤顶的初撑压力指标值。 2)工作阻力:也是监测各支架立柱及前梁千斤顶在移架前的

8、压力值。工作阻力可用来判断支架失效。若工作阻力比初撑力低,说明失效。若失效率达20%以上,该套支架就不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了,3)支架与工作面运输机的夹角:应是90度,允许偏差5度。 4)支架横向歪斜角:应垂直与顶底板,其横向歪斜不超过5度。 5)支架独端面距:不宜超过340mm。 6)支架俯仰角:最大值不超过7度。 7)想临支架顶梁错距:最大为顶梁侧护板高度的2/3。 8)支架间距:一般为1.5m,其偏差不超过 100mm。,二、监测顶板动态的指标及指标值 1)端面冒高:冒高不超过300mm为指标值。 2)顶板断层:描述走向、落差、正逆、是否平行工作面,帮助控制顶板。 三、其他监测内容 监测时

9、间、监测人员、工作面推进度等。 四、监测的具体做法 1)测线布置。 2)数据量测。 3)日常监报。,1。测线布置 1)自工作面上口往下第三架开始,自上而下沿工作面每5(或7或9)架设置一条观测线。 2)在上下平巷,自切眼开始每10m设置一个基点,按顺序编号,以便量测工作面推进距。 2。测线布置 1)移架后立即量测立柱、千斤顶的初撑压力、支架高度、支架与输送机的夹角、支架横向歪斜角、端面距、支架顶梁仰俯角、顶梁错距及支架间距。 2)卸载前量测立柱、千斤顶的工作压力、以及支架高度。,测线布置,记录表,3。日常监报 为“一表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3。日常监报 为“一表

10、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二 阻力曲线图,3。日常监报 为“一表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三 不安全因数平面图,(五)落实整改工作,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1)及时将监测数据送到地面。 2)及时处理数据,打印“一表两图”,送到领导、调度和区队。 3)领导与科室及时制定出整改措施。并通知调度和区队 4)区队将“一表两图”画在牌板上,连同整改措施,在班前会上向下井工人说明并布置任务。 5)区队领导及工人到现场落实整改措施。 6)调度监督整改落实动态,第三节 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 板动态监测,一、监测支护质量的指标及指标值

11、 1)支柱初撑力:控顶设计中确定的初撑力即为该指标的指标值。 2)支护系统刚度:重要指标,但很难确定。一般在初撑力大于50KN时,钻底量不超过100mm为指标值。 3)支柱刚度:指单体支柱活柱缩量的支柱工作阻力增量。可监测支柱本身质量、是否漏液、是否失效等。目前按正负,作为有效与失效的判断依据。,4)支柱工作阻力:是反映采场支护强度的重要指标,又是计算支护系统刚度、支柱刚度的必须数据。但指标值很难定。因初撑力变,工作阻力也变。 注意: 1)监测指标与测量参数是不一样的。测量参数有:初撑力、工作阻力、采高、活柱高度、支柱钻底量等。 2)监测两端四对八梁时,因支柱间的相互影响,故全部支好后,测三根

12、柱的初撑力,计算其平均值即可。,二、监测顶板动态的指标及指标值 包括顶板状态参数(顶底板移近量和端面冒高),顶板控制情况(断层、悬顶、来压等)。 1)顶底板移近量:每米采高的顶底板移近量不大于100mm。 2)端面冒高:冒高不超过200mm为指标值。 3)断层:描述走向、落差、正逆、是否平行工作面,帮助控制顶板。 4)采空区悬顶:描述长度、范围等,帮助控制顶板。,5)顶板来压:可用末前排支柱平均工作阻力的变化情况来预报老顶来压,其判断指标值为:,来压判断指标值。 末前排支柱平均工作阻力。均方差。K 方差系数。预报:若某测线,其前排末阻力超过了 ,就预报该测线处来压。,三、其他监测内容 监测时间

13、、监测人员、工作面推进度等。四、监测的具体做法 1)保证安全生产,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2)全方位:面内、两端、特殊地点。 3)全过程:装面、初放、日常、拆面监测。 4)具体做法:测线布置、数据量测、日常监报。,(一)日常监测,1。测线布置 1)自工作面上口往下5 m左右开始,自上而下沿工作面每10m左右设置一条观测线。 2)在上下平巷,自切眼开始每10m设置一个基点,按顺序编号,以便量测工作面推进距。,2。数据量测与记录 1)在各测线测第一排和末前排支柱初撑力、工作阻力、采高及活柱高度。 若初撑力不够,许须在测线上下5m范围内棵棵检测并补液整改,使其达到要求。 对测线上下的密集

14、各抽查一棵,若不够,须棵棵检测并补液整改,使其达到要求。 2)钻底量,只对末前排在平时和来压期间各统计观测一次。底板变化时再次测量。 3)对两端四对八梁,只抽查一对前梁三棵柱的初撑力。 4)对特殊地点,初撑力棵棵监测。并记录该地点长度、支柱数量,初撑力不合格等情况,对端测产状要量测记录。,5)对端面冒高、台阶下沉等顶板状态参数进行观测和素描。对当班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隐患,要重点记录。 6)日常监测数据记录见表所示。,3。日常监报 为“一表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与顶沉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3。日常监报 为“一表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与顶沉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二 阻力与顶沉曲线图

15、,3。日常监报 为“一表两图”,即基础数据表、阻力与顶沉曲线图、不安全因素平面图。,(二)装面阶段监测,对开切眼支柱初撑力棵棵监测。达不到要求,要分析原因(煤顶、超朝高、顶空不实、支柱无排气、底软无鞋等),并采取补液整改等措施。,对收作阶段的支柱工作阻力棵棵监测。达到初撑力的要求。达不到要求, 要采取补液整改等措施。,(三)拆面阶段监测,(四)初放阶段监测,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对放顶排支柱(基本柱与密集柱)每3棵监测一棵。若阻力达不到初撑力要求,应补液整改。,(五)落实整改工作,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1)及时将监测数据送到地面。 2)及时处理数据,打印“一表两图”,送到领导、调度和区队。 3)领导与科室及时制定出整改措施。并通知调度和区队 4)区队将“一表两图”画在牌板上,连同整改措施,在班前会上向下井工人说明并布置任务。 5)区队领导及工人到现场落实整改措施。 6)调度监督整改落实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