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3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35201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教程3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国地理教程3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国地理教程3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国地理教程3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国地理教程3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教程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教程3(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的人口规模大,而且与日俱增,并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形成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西稀的格局。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由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将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的差异分成两个部分,即人口稠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区和人口稀疏、城镇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区。,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人口(population of China) 人口密度(population

2、density) 胡焕庸人口线(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 城镇化(town and citilization),关键词,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逻辑框架,人 口,总量特征,结构特征,人口迁移,地域演变,国 土,城乡人口地域性,城 镇 化,人地关系人口密度,人口分界线,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第四节 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一节 中国

3、人口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一)人口数量大,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2005年中国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1%,居世界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虽有微小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5以上,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第一节

4、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中国人口净增了6亿还多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2100 B.C.)的1 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的5.4亿,前后共经历了4 200多年,人口增加近5.3亿。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封建社会以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人口数量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 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 封建社会

5、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国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 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5.4亿,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人口再生产的惯性,是指在一个不断增长(或减少)的人口群体中,妇女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甚至更低,(或上升到更替水平甚至更高),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仍保持原有的增长(或降低)趋势的力量。人口的惯性来源于人口的年龄结构

6、,人口惯性作用是人口再生产内部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时,必须考虑人口惯性的作用。,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

7、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整个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一个汉族家庭或一对汉族育龄夫妇而言,则是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

8、,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

9、了1/2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四个阶段,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 9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1998年

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2005年达5.89,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人口自然构成,性别结构不均衡,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 城市、镇和乡村性别比分别为: 112.8、116.5和118.1,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男尊女卑”、“传宗 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在生育数量的限制 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

11、性别比的失调,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性别比城乡差异显著,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性别比是指族群中男性对女性的比率。“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1。 人口学上对人类社会或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的人类二级性别比大约是105位男性对100位女性。而生物学上的性别比,则是以族群中雄性所占比例来做定义。 中国已经

12、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2005年中国出生性别比为118.88,与正常值104107有严重的偏离。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性别比甚至超过130。“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以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情况为基准,中国0岁15岁之间的男性总人口与同年龄段的女性总人口相比,大约多出1883万人。2010年后,这些人群开始逐渐进入婚龄,那时,男女婚龄人口的比例失衡问题将会凸显:农村成年男性中的某些困难人群会遭遇严重的“娶妻难”;买卖婚姻现象会加剧;婚外性行为会增多;

13、家庭稳定性也会受冲击;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增加。 以往,人们一提起生育性别的偏好总会谈到受文化习俗或“封建余毒”的影响,谈到农活对重体力劳动者的客观需要。刺激中国普遍出现男性偏好的不仅有上述传统因素,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也对男性偏好形成生育刺激。越是在那些人口稠密的地区、越是在那些人口控制政策执行得严格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就越明显。那些土地辽阔、人口比较稀疏、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西北内陆和西藏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才低于107的警戒线。在中国,只有新疆、贵州、青海和西藏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之列。 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生育的有计划性与国家生育控

14、制的有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国家在控制人口总量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但一些人在安排家庭生育计划时受到潜在的男性偏好影响,如广东省,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竟然高达13776!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另一个主因是私人诊所B超机的使用和某些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对B超机的滥用,这使得流产的女婴数量大大多于男婴。,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人口红利,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就业压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

15、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16、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