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733237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8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小常识,古代序文中还有一种赠序,是对他人的 赠言,脱胎于唐人赠答诗的序言。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的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韩愈赋予了赠序更丰富的内涵,包括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等等,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送董邵南序韩愈,枣庄八中南校 郭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2、结合注释自由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疏通课文,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

2、哉!,往,豪侠之士,这,有所遇合,比喻杰出的才能,努力,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 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跟随教化改变,姑且,判断,凭,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燕赵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什么两样呢?,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 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 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凭吊,告诉,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代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问题探讨: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

3、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样的态度?2、“董生勉乎哉”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两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一方,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

4、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背景介绍,问题探讨: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样的态度?2、“董生勉乎哉”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两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问题探讨,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的态度? (1)我知道他此行一定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际遇; (2)董生具有做一番事业的本领,带着被压抑的、郁郁的苦闷心情,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如果碰到赏识的人,

5、定会爱惜;燕赵之士的侠义是从本性出发的; (3)但从全文看,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也不是真的支持他去河北。,问题探讨,2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明确: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董生应有所警惕。,语言特点含蓄,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 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 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 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拓展提升,如果你就是董邵南,在你读了这篇作为临别赠言的文章后,你会怎么想?怎样做?(形式自由:可用内心独白抒发情怀;可用歌曲表情达意;可选择搭档进行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