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732580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59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高考历史改革题特点,寻找解题规律-以近3年全国卷I为例(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备考指导,提 纲,一、了解历史改革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历史改革题的命题特点 三、掌握历史改革题的解答方法,1、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的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2、改革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体现了人们顺应时代潮流、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 4、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5、改革背景、内容、新旧力量对比及领导者个人境遇的不同,结局和影响也大相径庭,(一)重要观点,一、了解历史改革的基本知识,(二)历史改革的分类,从内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和社会生活改革。 从程度:不彻底的改革、彻底改革 从进

2、程:渐进式改、急进式改革 从方式: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 从性质: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二二、了解历史改革题的命题特点,(一)命题特点:,1.从改革主题上看,以中国古代、近代改革为主;命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2.从设问形式上看,一般为两问,(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或原因、目的、内容、特点。(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说明)改革的作用或意义、影响。,3.从试题材料上看,一般摘编自专著,基本上为一则文字材料,大约350-650字。,注重考查运用辩证史观、唯物史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能力考查目标

3、,三、掌握历史改革题的解题方法,(一)基本要领1.先读设问,快览材料;划分层次,圈划信息。2.提炼要点,以小见大;简洁扼要,分点表述。3.多维视角,前后关联;辩证思维,以史鉴今。,(二)基本方法,1.原因、背景类 2.特点、内容、措施类 3.改革作用、影响类 4.改革成败原因类 5.教训、启示类,(二)基本方法,1.原因、背景类:(1) 根据材料回答:突出当时面临的危机与困难、矛盾与问题。分层概括(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树立时空观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信息优先于所学知识。,2.特点、内容、措施类( 要素分析法),(1)“特点”: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归纳出精炼要点,尽量术语化。可以从时间(进程

4、)、范围、主体、内容、结果等方面考虑。 避免照抄原文。,(2)“内容”、“措施”要答齐全,同类内容、措施应合并、归纳,分点表述。摘抄原文应有技巧。,(2017新课标全国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5、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逐步推进,渐进改

6、革,企业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落实按劳分配,改变平均主义的状况,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3.改革作用、影响类 (1)常用的动词,有利于、缓和了、推动了;加剧了、未达到等。 (2)多层次分析:政治、 经济、思想 (3)从多个角度或多个主体去分析。 (4)影响:对当时影响+对后世影响;积极影响+消积影响总体:依托材料,把握时空,不能拘泥模式。,(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

7、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

8、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工人和知识分子积极性、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

9、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对世家大

10、家大族的影响;对寒门士人和人才选拔的影响;对皇族和皇权的影响),4.改革成败原因类,(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5)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5.教训、启示类,(1)破除阻挠改革的旧势力。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3)依靠人民与改革派。 (4)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有勇于改革、坚决斗争精神。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6)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

11、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 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1、多做高考真题,2、限时训练,3、形成解题基本思路,4、强调文字叙述,几点建议,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