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730746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也称之为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lc),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据报告:国内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20.8%-31.7%,其中37.3%-56.0%为UTlc。在留置尿管的人群中,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患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体温变化,自觉症状,患者,尿路刺激症状,尿频 尿急 尿痛,发热 低热 不发热,T38,37.5 T38,T 37.5,尿检 白细胞,男 女,5个/高倍视野,10个/高倍视野,尿培养,插管者,病原学依据,主要防控措施,

2、1、评估危险因素2、控制外源性感染 人员、操作规程、预防措施3、预防内源性感染 维持一定的尿量,防止钙盐沉积 合理使用抗菌素4、建立目标性监测(机构1-2年),主要危险因素,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主要方式 逆行性感染,危险因素,患 者,导尿管置管,管 理,年龄 性别 免疫力 基础疾病 其他健康情况,方法、时间,应用抗菌素,腔内感染,腔外感染,护理质量,导致腔外感染的主要原因,操作前准备,一次性导尿包内物品 常用导尿管,一、准确评估患者、环境情况1、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精神意识、尿道、病情及患者对插管操作的耐受程度,选择材质适宜、大小合适的导尿管;留置导尿管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二、导尿管的选

3、择,1、膀胱挛缩、容量小于50ml者,宜选用16-18Fr的普通导尿管 。2、年老体弱或长期卧床的女性病人,应选略大1号的导尿管 。3、前列腺肥大患者,由于尿道粘膜弹性较差,管壁组织脆弱,容易尿道粘膜破裂,应选择较细的导尿管。4、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术后渗血较多,需要引流通畅以防止尿管阻塞,宜选择18-22F的三腔气囊导尿管。,2、做好医(护)患沟通告知患者导尿目的、配合要点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3、 停止洒扫半小时后,根据季节寒暖及室内气温采取保暖措施;疏散病房陪护人员,遮盖患者隐密部位,保护隐私。 二、检查用物准备查看各类无菌包的效期、标识及外表的清洁、完好、干燥程

4、度,检验一次性包装漏气情况,务必字迹清楚。,规范进行置管技术,预防腔外感染途径,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一、严格执行手卫生,二、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彻底清洗、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粘膜;操作中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污染尿道口。方法: 男性 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女性 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清洗原则。后清洗、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二、置管技巧,1、充分润滑导尿管,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注气检查导尿管的气囊充气后所显示的形状并不一致。,气囊R约2.5cm左右,头端-气囊约3.0-4.5cm左右,头端侧孔约1cm左右,普通气囊导

5、尿管的示意图,3、导尿管置入深度。不同型号的气囊导尿头端到气囊的长度也不一致。如果按以往置管经验,见尿后继续插入4-6cm,势必造成导尿管气囊压迫后尿道的状态。建议:气囊导尿管插管时,见尿后继续往内推送7-8cm 。,4、导尿管的气囊,1)向气囊内注水15ml 后,轻轻向外牵拉导尿管。 2、)注液时推注速度宜慢,勿用力过猛、过大,如遇阻力或患者明显痛感时,应立即停止,回抽注入液体后,重新调整插管深度。3)禁止向囊内注入空气,以免引起气囊漏气滑脱尿管。 拔除导尿管时,则要抽尽尿管气囊内液体后,再拔管。,牵拉导尿管,三、尿道生理特点,2、插管步骤 左手 提起阴茎, 拇、食指分开尿道外口,顺利通过第

6、 一个弯曲,尿管进入11-14cm 时出现阻力,为第二个狭窄(尿道膜部),此时将阴茎向上拉直,稍用力即可。,1、男性尿道特点 3个狭窄,2生理弯曲,插管时注意调整角 度,避免使用暴力。,男性导尿,男性生殖结构矢状图,男性生殖矢状图 男性导尿矢状图,2、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插管疼痛的方法充分润滑前尿道和导尿管。用除去针尖10ml无菌针筒,往尿道内注入无菌石蜡油约2-3ml。局部浸润麻醉将0.5%丁卡因从尿道外口注入,可有效减轻插管过程中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嘱其做深呼吸或与之交谈,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女性尿道应先看清尿道口后插管,尤其是老年妇女,可用左手食、中指并拢伸入阴道内2厘米,将萎缩、塌陷的阴

7、道前壁轻轻托出、外翻,暴露尿道口。,女性导尿图,四、防止尿道口细菌定植,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1、腔外感染的细菌多来自尿道口 ,加强会阴 部护理, 确保患者会阴部清洁、干燥,可有效防止 尿道口的细菌定植。2、用0.02%PVP(碘伏)溶液或消毒皂液, 对尿道口进行清洁、消毒 2次/d。3、大便后及时清洗、消毒,保持患者贴身内裤的清洁。 4、产褥期妇女或阴道渗血、液者,应及时更换清洁干燥的消毒会阴垫()。,五、维护引流装置,1、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每天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缩短置管时间。导尿管材质不同,留置时间不同橡胶导尿管换1次/周。使用硅胶气囊导尿管时,可参考尿液PH值。PH6.8

8、时,换1次/2周,尿液PH6.8时,可延长至4周,集尿袋换1次/3d。,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与管道的留置时间成正比,留置为10-14天时,约1/2的人出现菌尿,长期导尿者发生菌尿率几乎100% 。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拔除管前 ,应当训练膀胱功能。可先行夹闭尿管试验,34小时开放1次,观察膀胱充盈;训练自主排尿习惯,间歇放尿46次/d。,2、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污染,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更 换引流袋时,应遵循无菌原则,做好手消毒,防止污染集尿袋出口,做好家属的卫生宣教 。定期更换导尿管并不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而反复打开集尿系统,可引起外源性感染,确保引流系统的密闭状态,可

9、避免污染发生。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避免把导尿管浸湿。,3、正确留取尿标本,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 取尿液送检。留取小量尿标本时,应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的方法。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中采集,不能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4、妥善固定导尿管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位,避免接触地面。搬运患者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下床活动时,可用别针将集尿袋固定于患者大腿下1/3处的裤腿上,确保管路通畅、密闭。 5、不常规使用消毒剂或抗菌药液作膀胱冲洗或灌注。,防止腔内感染,一、 防止钙盐沉积,形成包壳,包壳:指细

10、菌及代谢产物、宿主、尿液中 的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导管、 隐藏细菌的膜性结构。导尿管包壳的产生,会随着导尿时间延长而增多。 包壳示意图,细菌代谢产物,宿主,蛋白质,尿盐,共同构成膜性结构,已看不出轮廓的导尿管,1)尿液的观察处理留置尿管期间,尿检1次/周(最好做细菌培 养)。长期留置尿管者,需碱化尿液具体措施: 5%SB100-200ml冲洗2-3次/周口服SB注重观察患者拔管后48h内排尿情况。,2、维持一定的尿量,防止导管表面晶体形成。 尿量1000ml/d时,导管周围晶体明显增加,尿量500ml/d,管道晶体有成石危险。常人尿量应1500ml/d,尿路感染者,需达2000ml/

11、d。3、加强患者摄水量的宣教告知多排尿可起到机械性“内冲洗”的作用。无特殊情况下,50kg的成人摄水量为2000- 3000ml/d 约1暖瓶左右(普通暖瓶容量为2500ml) 其他补液依据:T37时,每升高1需多补液体35ml/kg。,饮水量化宣教,中等大小的碗约为250ml,中等大小的碗容量约250ml,常见饮水杯的容量 常见口杯容量: 不锈钢杯 陶瓷杯 中号300 ml 中号250 ml,常用饮水杯,一次性纸杯 普通玻璃杯150ml 200ml,二、合理使用抗菌素,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及免疫力低下者,避免引起二重感染(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2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及氨基糖苷类

12、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对G+球菌和G-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常见尿路感染的病原菌: 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及大肠埃希菌等,部分尚可见念珠菌属等真菌感染。,3、无症状菌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孕妇、泌尿道诊疗操作前后、糖尿病、免疫缺陷者及学龄前儿童出现无症状性菌尿时,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 轻、中度感染,可选用口服药物:疗程1014天。,5、严重菌血症需住院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中,55%由尿路感染引起。 可根据尿液涂片革兰染色结果,予以经验治疗或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6、确诊为感染时,或合并(怀疑)菌血症者,应拔除(更换)超过2周的导尿管,行抗感染治疗,疗程2周。7、不进行手术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在感染控制后予以长期小剂量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