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24777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即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物个体间是否同一物种的标准:,特征:,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物种,根据进化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一个物种可以演变为另外一个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可以进化为多个物种,这就是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的原因。 根据进化论,现存不同的物种,可以由一个物种进化而来,由于遗传力

2、量使它们在某种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统一模式。这就是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的原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达尔文,乘“贝格尔”号环球考察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发现 P95,1、进化的前提条件?,回答下列问题,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差异),2、个体间的轻微差异如何变成显著差异?,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培育出新品种,挑选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其他,数代选择 所需变异被保存,家养生物普遍存在变异,轻微差异,显著差异,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影响存活与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进化,新物种产生,所需变异被保存,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生存斗争,数代选择,轻微差异,显著差异,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

3、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黄色,绿色,绿色,黄色,颜色相同,颜色相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原始 昆虫,有翅 力大,有翅 力小,无翅,大风大浪,有翅 力大,生存,生存,淘汰,无翅,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动动脑:,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解释有什么不够完善之处。,答: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

4、。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经过遗传逐代积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 不够完善: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种群的变异性,、种群的概念: 同一地点、同种生物、一群个体。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群体共有全部基因,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的前提条件,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导致,种群变异,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型,性状多样,3n(n代表等位基 因的对数),基因座位,一对相对性状: 两对相对

5、性状: 那么n 对相对性状?,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3n,2n,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100%,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在某个种群中这个基因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豚鼠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 控制,基因B的频率为p,基因b的频率为r, 现有100只豚鼠,BB、Bb、bb的个体数分别为81,18,1, 求:1、基因B、b的频率 2、基因型Bb的频率,r19010,1、,2、,两者联系: 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的频

6、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例: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24% 72% B.36% 64% C.57% 43% D.60% 40%,小结,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基因频率计算方法:,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遗传平衡定律 Hardy和Weinberg于1908年分别应用数学方法探讨群体中基因频率变化所得出一致结论,即遗传平衡定律(又称Hardy-Weinberg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群体的

7、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条件:(1)在一个很大的群体;(2)随机婚配而非选择性婚配;(3)没有自然选择;(4) 没有突变发生;(5)没有大规模迁移。,假设在一个理想的群体中,某个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 A和a, 基因频率A = p 基因频率a = q p + q = 1 按数学原理(p+q)2 =1。 二项式展开 p2 + 2pq + q2 =1 亲代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合子,如下表:,精 子 A(p) a(q) 卵 A(p) AA(p2) Aa(pq) 子 a(q) Aa(pq) aa(q2) 由表可见子代基因型组成:p2+2pq+q2=1 这里基因型AA的频率为p2

8、,基因型aa的频率为 q2,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 AA:Aa:aa= p2:2pq:q2,子一代向下一代提供的配子中两种基因频率分别是: A=p2+1/2(2pq)=p2+pq=p(p+q)=p a=q2+ 1/2(2pq)=q2+pq=q(p+q)=q 由此可见,子代基因A的频率仍然是p,基因a的频率仍然是q,而且将以这种频率在所有世代传递下去,这就是遗传平衡。,打破遗传平衡的因素,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第一、基因突变 第二、基因迁移 第三、遗传漂变 第四、非随机交配 第五、自然选择,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桦尺蠖形成了不同的体色。,工业化前,工业化后,自然选择导致适应(决定进化方向)

9、,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桦尺蠖,深色,浅色,栖息环境浅色,(个体多) (个体少),栖息环境深色,s基因频率降低 S基因频率升高,浅色,深色,s基因频率又降低 S基因频率又升高,s基因频率95%,S基因频率95%,自然选择导致适应(决定进化方向),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物种的生成,异地物种的生成,地理障碍(不同环境),阻断基因交流,加大 了遗传的差异,生殖隔离,二倍体植物,四倍体植物,同地物种的生成,最常见的一类物种形成过程,种 群,地理障碍,小的种群亚种,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殖隔离,新物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下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进化

10、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回答:,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外部因素是?,2、甲岛上的B物种迁移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3、迁移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与C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甲乙两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也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积累形成了生殖隔离。,A,甲岛,乙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的方向,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某昆虫种群中,绿色

11、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 (1)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也叫A配 子数,a配子数) (2)子代各种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3)子代各种基因频率是多少?,(1)A基因占60%,a基因占40%。 (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 a 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 b 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