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723067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操作手册-免疫预防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监测与控制,山东省疾控中心,主要内容,免疫规划针对疾病概况 脊灰(AFP) 乙肝 甲肝 麻疹 风疹 流腮 水痘 乙脑 流脑 监测要求 防控措施,脊灰概况,脊髓灰质炎(Polimyelitis,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是已知的惟一宿主。 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约90%的感染者无症状表现,只有约1%可出现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仅有少数感染者,在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型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在全球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后,全球消

2、灭脊灰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目前仅在少数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传播。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但在全球消灭脊灰之前,我国仍存在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脊灰病例的可能。,脊灰流行病学,传染源 脊灰的患者及其带毒者为传染源,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及无麻痹患者因不易发现,在传播该病上起主要作用。本病的潜伏期为335d,一般为12周。患者自潜伏期末至整个病程都有传染性,发病前35d到出现症状后1周内可从43%83%的患者咽喉部分离出病毒,从发病前1周开始即从粪便排毒,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69.8%100%的患者中分离出病毒,以后逐渐减少,至4周时仍有30%左右患者排毒,

3、个别患者排毒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 传播途径 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与患者或带毒者的密切生活接触,通过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和用具等,经口传染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次,在发病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脊灰病毒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AFP监测与管理系统,监测系统 1991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完善了

4、全省范围内由省、市、县、乡4级网络组成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 该系统包括卫生行政、卫生防疫(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 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2个子系统 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包括常规报告系统(包括零病例报告)、快速报告及主动监测系统 实验室监测包括AFP病例的标本采集、运送、实验室检验与报告等 管理系统 2011年10月起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和管理(试用) 2012年正式启用,AFP病例定义与诊断要点,病例定义: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 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

5、(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 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 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AFP监测要求,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

6、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网络报告。 个案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并上报国家。 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 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标本

7、送检表项目要填写完整。 AFP病例随访 在麻痹发生60天后,要对所报告的AFP病例进行随访。随访由县或市级疾控机构完成,随访必须要见到病例本人,建议随访者为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员。 随访时要填写“AFP病例麻痹随访表”,随访表填写完成后要及时(麻痹75天内)上报市、省级疾控机构,AFP监测系统评价指标,监测的敏感性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监测的及时性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省

8、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监测的完整性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旬报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监测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疫情控制,当发生高变异株AFP病例、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山东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

9、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和相关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日报告制度 监测: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个案调查、标本采集(病例和周围密切接触者) 当地OPV接种率评估,判定其危险性,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 强化免疫,乙肝概况,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占25%左右;在慢性肝炎中,乙肝占80%90%。 乙肝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我国曾是HBV感染高发区,目前已经过渡到乙肝中流行区。 2006年全国血清流调显示,我国乙肝感染流行率为34.28%

10、;HBsAg流行率为7.18%。,乙肝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是各型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 易感人群 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HBV都具有易感性。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性传播:没有保护的性行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乙肝病毒不通过与感染者共饮共食等日常生活接触方式进行传播。,乙肝常用检查结果的解释,乙肝监测15岁以下儿童病例,15岁以下儿童病例监测:全省范围 监测对象为首次被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所有病例。 监测方法 病例报告、个案调查 Epidata月报数据库,10日前 实验室检测 采集标本,送省级实验室进行监测,10日前 监测评价指标和要求 病例

11、报告率:指监测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中本县区报告的当地病例的百分比;要求为100。 血标本采集率:本辖区监测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中已经开展血标本采集的病例的百分比;要求95。 血标本送达率:采集的乙肝病例血标本中及时送达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标本所占的百分比;要求为100。 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所有乙肝监测病例报告卡中填写完整的报告卡所占的百分比。,乙肝省级监测点监测,省级监测点:济南济阳县、市中区、济南章丘市(重大专项),东营广饶县,潍坊寿光市,济宁邹城市,临沂沂水县,德州德城区。 监测对象监测区内所有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现住址为本辖区的乙肝病例(包括急性、慢性、未分

12、类病例),以及在监测区内所有医疗机构首次就诊的现住址为本辖区的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监测方法 病例报告:县(市、区)疾控中心每月收集各医疗机构乙肝疫情报告卡和附加内容,及时将其录入乙肝监测病例专用数据库。 标本采集:所有监测对象 实验室监测:省级检测,指标包括HBsAg、抗-HBc IgM及抗-HAV IgM 个案调查:急性乙肝病例 随访:病例经复核诊断为“急性乙肝”,应及时通知县(市、区)级疾控机构,于该病例发病后68月对病例进行一次随访 主动搜索:县(市、区)级疾控机构每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完成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病例主动搜索 上报资料:监测

13、数据库、急性乙肝个案调查表复印件、急性乙肝病例随访表复印件等于每月10日前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监测评价指标和要求:15岁以下儿童病例的指标外加以下两种 急性病例调查率:报告急性乙肝病例中开展个案调查的病例的百分比;要求95。 复核急性乙肝随访率:复核后为急性乙肝的病例中已经随访的病例所占的百分比;要求85%。,乙肝控制,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伴有HBeAg的双阳母亲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献血员的筛选 防止医源性传播 疫情监测 乙型肝炎是法定传染病,各地设专人负责监测和管理全国肝炎监测网工作。要求各

14、地区医院对乙肝病人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全国肝炎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数字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监测抗HBcIgM抗体)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流行期措施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随访,甲肝概况,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易发生食物型和水型爆发流行, 常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 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大多为隐性感染,临床病人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变为慢性。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的应用,甲肝的流行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季节性和周期性逐渐消失,感染年龄后移。,甲肝监测,15岁以

15、下儿童病例监测:同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例监测 关注聚集性病例(可能的爆发) 我省从2009年开始要求对甲肝聚集性病例(指一个最长潜伏期内1个乡镇、街道发生2例及以上甲肝病例)进行调查和处置,甲肝控制,预防措施 目前仍采用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甲肝疫苗的应用是控制和预防甲肝的有效手段。 管理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管理 密切接触者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甲肝疫苗从2008年开始已经逐步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目前我国甲肝免疫策略以儿童常规免疫为主,但总体来说,疫苗的应用应以免疫高危人群、控制流行为主。 监测 疫情监测:甲肝是法定报告传染病,甲型肝炎的监测主

16、要是各地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对病人进行及时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疫情数字,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血诊断,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人群中血清抗体的检测:甲肝抗体阳性率低于70%,应提高警惕. 暴发调查,甲肝暴发控制,暴发控制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 尽快对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切断暴发的传播途径,如避免继续使用被污染的血源,停止食(饮)用污染的食物(水)等; 甲肝暴发后,要根据发病情况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甲肝疫苗应急免疫接种; 甲肝或戊肝暴发时,还应对病人的排泄物和用具随时消毒,对疫区内可能污染的水源或饮用水进行消毒,同时开展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和指导,麻疹概况,麻疹是有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该属中各病毒核蛋白有抗原交叉。该病毒传染力极强。 目前,我省6岁以下儿童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但随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大年龄及成人病例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和非洲区也分别提出到2015年、2015年和202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提出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