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糖尿病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681242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与糖尿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药与糖尿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药与糖尿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药与糖尿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药与糖尿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与糖尿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与糖尿病(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与糖尿病,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中医与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中医认为,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中医糖尿病分型,肺热津伤型 胃热炽盛型 肾阴亏损型 阴阳两虚型,中医体质,体质与糖尿病,阴虚(缺水) 痰湿(肥胖) 气虚(疲乏) 血瘀(长斑),阴 虚,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

2、少津,脉细数 易患高血压、心律失常、脑中风、咽炎、肺结核、糖尿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痰 湿,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口粘或甜,舌苔白腻,脉滑。 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气 虚,平时气短懒语,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病,病后康复缓慢。,血 瘀,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易患中风、高血压、胃溃疡、冠心病、偏头痛乳腺炎、子宫肌瘤、月经病、失眠等。,古今治疗糖尿病主用药物主要几类,益气药 滋阴药 清热药 补阳药

3、 健脾化湿药 理气血药 止血药,糖尿病优化诊疗方案,糖尿病人适用的药材,黄芪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之效。配伍山药、枸杞子、知母、天花粉,对降血糖、尿糖疗效显著。山药入脾肺肾经,不寒不燥,具有补益脾胃、养肺滋肾之功。配伍枸杞子、知母,可增加滋阴补肾之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尤其对脾胃虚弱、口渴善饥者更佳。人参具有滋补五脏、安精神、明目益精、补元气和健身延年的作用。配伍山药、知母、枸杞子、黄芪,可补益气血、生津止渴,适用于气阴两虚者。玄参性味苦咸凉,入肺肾经,有滋阴降火、除烦解毒的功效。配伍黄芪、天花粉、丹参、黄芩、山栀子。主治口干嗜饮、尿多食旺、倦怠乏力者。,地骨皮:调节血糖、降低血压、血脂、解热 地黄:助肾滋水,濡燥退热 天花粉、虎杖:清热泻火、补气血 女贞子:滋补肝肾,养阴退热 何首乌:便秘、瘙痒、耳鸣、腰膝酸软 肉苁蓉:滋肾肝精血,润肠胃枯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趋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几千年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 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其在“调”不在。 因此,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