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681147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农业(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0000年前西周),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原始)走向定居(西周),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奠基,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少量青铜农具,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刀耕火种,排水、除草 沤肥、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起源:,2、表现:,3、意义:,4、特点:,石器锄耕 (耜耕),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炭化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两遗址成就说明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南 稻 北 粟,粟,麦,豆 (菽),麻,稻,桑,黍,稷,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后),1、几个概念,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传统技术(借助人力、畜力、自然力)增加亩产量。以小农经济为制度前提 以铁犁牛耕为技术前提 以不计劳动力成本为显著特征,(1)精耕细作:,(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对,主要指春秋战国以后,以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为基本技术特点,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经济形态的农业,铁犁牛耕出现,垄作法,都江堰,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 犁壁、牛耕推广,北方耕耙耱、 南方耕耙,代田法,漕渠、白渠、 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

3、,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一年一熟,(牛耕完善),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后),2、发展概况,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汉代耧车,赵过推广的是哪些?,唐朝江东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 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 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耙、耱是畜力牵引用以摩碎土块

4、、平整地面的工具。至今仍在沿用。,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变化原因:,生产力(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三、 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2、形

5、成条件:,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以家庭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地位)。,3、含义:,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脆弱性) 个体生产,规模小(分散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催生封闭、保守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封闭性) ;创新动力不足(落后性) ;,农民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精耕细作,三、 小农经济,5、评价:,积极:,消极(特点):,“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

6、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1)技术体系精耕细作,铁犁牛耕(2)生产组织方式小农经济,男耕女织(3)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自给自足(4)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四、古代农业经济(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

7、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所有,氏族公社,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

8、配,五、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因:生产力低下,五、土地制度的演变,(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夏、商、周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五、土地制度的演变,(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夏、商、周井田制),井田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天子或王),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称井田; 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周王,(王族、功臣、 先代贵族),土地和人民,服命、守土、作战、纳贡、述职,诸侯,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

9、适应的上层建筑;,(三)封建土地所有制,(1)春秋时期,由于_的发展,井田(公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而且周王室衰微,诸侯间的兼并战争频繁,井田制遭到破坏。 (2)公元前594年,_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_的合法性。 (3)战国时期,秦国的_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力,私田,鲁国,土地私有,商鞅,1.封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瓦解)确立的原因和过程,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五、土地制度的演变,兼并战争催化剂,井田制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所有制变化(公田 私田) 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

10、 地主,奴隶 农民) 剥削方式变化(交纳贡赋 交纳田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私田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国有向私有转化),五、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制,氏族成员集体耕种,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实质:土地国王私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 (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述材料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 什么现象?,土地兼并,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其原因、危害,五、

11、土地制度的演变,(2)危害:,对国家:经济上财政收入减少;政治上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对农民:自耕农破产。,五、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其原因、危害,(1)原因:,土地私有;农民负担沉重(天灾人祸),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_。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 和_的多寡收取赋税,绘制了“鱼鳞图册”,作为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3.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及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直),巩固统治(根),人丁,土地买卖,均田制,田亩,五、土地制度的演变,(1)措施,(2)目的,徭役 兵役,(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

12、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田赋,地租,土地兼并,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