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81130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王 辉,第四章 建立感知觉训练档案,第一节 汇集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档案资料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资料 二、个案的感知觉评估资料 三、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方案 四、个案的感知觉训练资料 第二节 撰写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报告 一、研究背景(可省略)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四、结果与讨论 五、结论与建议,第一节 汇集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档案资料,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即个案感知觉训练档案的建立。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感知缺陷或不足,并尽可能促进其优势感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减轻因感知能力的缺陷给其生活、学习带

2、来的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使特殊儿童的感知训练情况不因年级、老师、学校或训练机构的变换等而造成感知训练信息、过程的中断;也为了能对特殊儿童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全面的感知能力信息;还为了便于对特殊儿童感知训练的前后情况作比较,有必要为特殊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建立一份完整的档案资料。,总的来说,一份完整的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档案的建立,须作三项准备:,(1)须准备一个档案盒或档案夹或档案袋等; (2)须确定进入感知觉训练档案的内容资料; (3)为将进入感知觉训练档案的内容资料进行归类、编号。 进入感知觉训练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案的基本情况资料,个案的基本情况资料是感知觉训练档案的第

3、一部分资料,这部分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推测这些基本情况与个案的感知觉能力不足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感知觉能力的不良影响等。个案的基本资料通常有下列几方面材料: 1、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时间、住址; 2、父母、家庭情况; 3、出生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教育史; 4、训练前的行为表现、问题(在家、在学校、在社区、活动时、上课时、做作业时)。 例如:示例1中的一至三项。,示例1: 年度 学校 学生个别感知训练计划 班级: 年 班 负责教师: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身份证号: 学生姓名: 性别: 出生: 年 月 日 住址: 家长或监护人: 电话(一): 电话(二): 身心障碍手册:无有(续填)

4、手册记载类别: 障碍 程度: 度 医院鉴定证明:无有(续填) 鉴定类别: 障碍 证明编号:,一、基本资料,二、家庭状况,1.排行: ,兄 人,姐 人,弟 人 ,妹 人 2.父母关系:同住 分居 离婚 其它 3.经济状况:富裕 小康 普通 清寒 4.主要照顾者:父亲 母亲 祖父 祖母 其它 5.主要照顾者的管教方式:权威式 民主式 放任式 溺爱 其它 6.居住环境: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混合区 其它 7.家中主要使用语言: 8.家中成员是否有其它特殊个案:无 有(说明: ),三、健康状况,二、个案的感知觉评估资料,个案的感知觉能力评估资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1、初始评估。包括评估的时间、评估

5、项目、评估者、评估场所、各项评估的结果及综合评估结论、训练建议等。 2、阶段评估。训练过程中,各个阶段评估时间、评估项目、评估者、评估场所、各项评估的结果及综合评估结论、调整训练建议等。 3、终结性评估。包括评估时间、场所、项目、评估者、各项评估的结果及综合评估结论、建议等。 例如:示例1中的四至六项。,四、评估记录 评估领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等能力。 评估方法:可采用正式评估方法如标准化测验,或是非正式评估方法如观察、晤谈、检核表、评定表等。,五、现况描述,六、优劣势能力综合分析,请根据前项现况描述勾选结果,分别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6、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等能力,进行优劣势分析。,三、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方案,个案感知觉训练方案资料的搜集,有利于以后系统地分析该个案已经接受了哪些感知觉训练项目、长短期目标如何、采用了哪些训练方法、在哪些地方或机构接受训练、训练的时间安排等。同时,感知觉训练方案有助于训练者及时调整不恰当的训练目标、方法或计划等。个案感知觉训练方案主要有三个部分。 1、感知觉训练的长、短期目标; 2、感知觉训练的项目、内容、时间、场所; 3、感知觉训练过程中的评估方案、计划。 例如:示例1中的七至八项。,七、训练时间及项目安排,八、长期及短期目标,评估方法:纸笔 :问答 :指认 :观察 :实作 F:其它(请

7、注明) 评估标准:100%-80% :80%-60% :60%-40% :40%-20% :20%以下 :无法达成 训练决定: 放弃 通过 继续,上述表格皆为每项档案内容的首页;在首页之后需附上该项内容资料的目录;在目录之后是具体的检查、评估、计划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编序。,第二节 撰写个案的感知觉训练报告,当一个个案的感知觉训练程序结束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撰写个案研究报告,对这项感知觉训练工作进行总结,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个案研究过程。 个案研究报告是对个案整个的训练过程、步骤、方法、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反思,为后续的个案研究提供经验、教训;也为同行的研究提供启示或经验借鉴;还可以

8、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公开发表。 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说既有法又无法。有法是指个案研究报告都由相对应的几个部分组成;无法是指没有固定的或是规定的统一格式,根据个案的研究类型、研究者的偏好等,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差异。 通常的个案研究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研究背景(可省略),研究背景主要说明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下,考虑到要做这个研究的。换句话说,在这个部分要说明“为什么要做这项训练或研究”,这样可以说明做该项研究的必要性,即说明这个研究的意义,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例1:虽然说弱智儿童的语言记忆。思维能力都比较弱,且主动性不足,有不可抑制的冲动,易受暗示、焦虑程度较高,会经常

9、使用原始的防卫机制,但是这些一般都不会直接伤及自己身体。一般来说,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数学策略能有力促进弱智儿童的发展。但是,对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弱智儿童来说,教育并没有这么“轻松”和“方便”。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里来了一位行为问题学生小郑。他生活极度懒散,经常性的自伤一一用头撞墙。经常欺负同学甚至威吓,敲诈,同时还伴有偷窃行为。这一不速之客的到来,对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他的行为不仅会随时危及自身的人身安全,而且会随时伤及同学甚至老师,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班级教学。为了小郑的人生安全为了其他学生的天生安全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特别行动。,二、研究对象,在这个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特殊儿童)的

10、基本情况和陈述问题。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两部分内容:儿童情况和家庭情况。 儿童情况主要有:一般资料,主要记录案主姓名(一般为化名)、性别、出生年月、就读学校、年级;个人出生史,包括胎次、出生时是否抢救、是否有意外事故等;生长发育史,包括重大疾病史等。 家庭情况:一般资料,主要记录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母亲妊娠史,包括母亲生育年龄、生产时的情况、怀孕期间的营养和情绪等;家族遗传史和父母的养育态度等。 问题陈述:由家长或重要家庭成员陈述儿童主要的问题表现、程度和持续时间,结合教师和研究者的观察,记录个案的行为表现。这部分内容比较充实。,例1:,YY,男,1996年9月3日出生,小脑

11、萎缩但智力基本正常。YY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原本怀的是双胞胎,怀孕七个月时因胎儿窒息而进行剖腹产,仅YY存活。YY出生后曾因早产窒息进行过抢救,放入保温箱中半个月后得救。1岁前生长发育正常;1岁多学会走路后发现其步态不稳,走路前倾侧倾达45度,常常跌倒;动作笨拙迟钝;经医院诊断为小脑萎缩而导致共济性失调。四岁多时共济失调更明显,主要表现为:不能独脚站立;不能独自走平衡木;不能蹲下、起立;不能蹦跳(单、双脚);走路时身体前倾侧倾,且步态蹒跚呈剪刀状,容易跌倒;双眼有轻微斜视;手指僵硬弯曲,呈抓握状,动作摇晃不稳定;言语含糊,口齿不清;智力基本正常。,例2:,玲玲,女,9岁,智力发展滞后,只会说一些词

12、或者由两三个词构成的简单句子 (因其不能配合智力测试,智商无法得知) ,身体发育缓慢(相当于正常儿童6岁水平),斜视,现就读于某盲校一年级,走读,但午饭时间在学校餐厅用餐。其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中午就餐时其他同学都跟生活老师去了餐厅,惟独玲玲一人坚持呆在教室,看见值班老师拿盆送饭过来就哭,劝其吃饭直叫“肚子疼”、“要吐”,有时也真能吐出几口酸水,老师喂也不肯吃。其母反映玲玲上幼儿园时因吃饭问题受过老师恐吓,在家只有母亲陪在一旁时才肯自己吃些饭,有时非打骂硬逼才勉强吃几口。,三、研究过程,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 分析问题诊断与评估的结果,明确问题的根源;根据诊断评估结果制定研究

13、方案(方法),即制定长短期目标、安排训练计划、时间、选择训练方法、确定感知觉训练的评估方案等;教育训练过程的描述和记录。 (一)诊断与评估 在个案研究报告中的问题诊断与评估,实际上要反映的是通过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得到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明确地说明个案的感知觉缺陷或问题所在,即明确个案的感知觉领域中哪几个项目(方面)有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等。,例1: 第二章示例2的感知能力评估结果为:视觉辨别能力差;运动知觉能力尤其是动作控制、协调能力不足;触觉防御过于灵敏;本体感觉不足;空间知觉能力,尤其是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能力差;机械记忆能力较好,但语义理解力较差。 例2: 经用感觉统合器材、儿童感觉

14、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和动作教育程序评量表(简称为MEPA)进行诊断,发现YY存在严重的感觉、动作统整失调,主要为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从而造成其身体平衡功能差、手眼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空间认知、定向能力弱;在运动中表现的肌张力低下,动作笨拙。,(二)研究方法(方案),在个案研究报告中,这个部分内容须作简要描述。尤其是教育训练的长短期目标、训练计划、时间、伴随整个训练过程的评估方案以及训练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或是几种方法的整合)。 例如: (一)确定终点行为 由于YY是个小脑萎缩患儿,其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极差,因此,本实验选定的具体终点行为是通过训练使YY能独自走高11.

15、5厘米、宽10厘米、长3米的平衡木,连续5次训练,每次正确率为90以上。,(二)选择强化物 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地选用强化物对促进训练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YY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同龄孩子喜欢的物品他都可以拥有,所以对物质刺激他没有兴趣;但是其情感需求较大,喜欢荣誉刺激如小红旗、五角星、小贴花等,还喜欢动画卡通人物,如卡布达、孙悟空等,因而这些被确定为训练中的正强化物。 (三)进行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逐变标准设计,将处理阶段分为7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制定阶段目标,逐步提高操作的难度。在训练过程中,综合运用正强化、塑造、渐隐和代币制等方法,结合感觉统合、动作教育训练,来完成每个阶段

16、的目标。 1、基线阶段 这一阶段为期一周(两次,每次三小时),不给被试做任何训练指导,只要求他去玩所有的感统器材,包括走平衡木。,2、处理阶段(该阶段分为七个小阶段) (1)处理阶段1 这一阶段持续两周。目标是使其能独自走宽30厘米、长4米的小路,采用促进、渐隐、塑造和正强化的方法。每次训练时,先进行与平衡、协调性有关的球池、大小笼球、行走、正方形滑板等训练,在训练中以他喜爱的蓝猫小贴花作为正强化物,再让其在有搀扶的情况下走用彩棒围成的小路,直到最后能独自走过规定的小路。 (2)处理阶段2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两周。目标是使其能独自走过一条宽20厘米、长4米的小路。训练方法仍然采用正强化、渐隐和塑造,强化物为他喜爱的小红旗。这个阶段的训练中增加了其他感统训练项目如交替踢大小笼球,搀扶跳跃等。 (3)处理阶段3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为两周。目标是使其能独自走过一条宽15厘米、长4米的小路。训练方法同上,并加入平衡板和跷跷板游戏,强化物为红五角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