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81028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 内容提要,神经递质基础知识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神经递质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基础,分类 分布 功能 合成与降解,神经递质的分类,胆碱类(cholines): 乙酰胆碱(acetycholine,Ach) 单胺类(monoamines)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吲哚类(indole amine,IA):5-羟色胺(5-HT) 氨基酸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NMDA等)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 甘氨酸 神经肽类:下丘

2、脑释放激素类、神经垂体激素类、阿片肽类、垂体肽类、脑肠肽类等 气体类: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标准,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该递质存在于该神经末梢的一定部位. 当神经元兴奋,冲动传递到末梢时,神经递质从囊泡内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而发挥兴奋性或抑制性的生理作用.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有该递质的失活酶或其他失活方式,以实现突触传递的灵活性. 用适当的方法使递质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如微电泳法),能引起与刺激神经相同的效应.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能模拟或拮抗其生理效应.,胆碱能神经元在CNS的分布,Ch1:相当于

3、隔内侧核,约10%为胆碱能 Ch2:斜角带垂直部,约70%为胆碱能 Ch3:斜角带水平部,1%为胆碱能 Ch4:基底核(Meynert核) Ch5:内、外侧臂旁核和脚桥被盖核 Ch6:与Ch5邻近,相当于中央灰质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分布,A1:延髓后极区水平 A2:延髓背侧孤束核复合体和迷走神经背核 A3:下橄榄核复合体的背外侧 A4:IV脑室顶的外侧,小脑上脚的内侧 A5:脑桥的腹外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核运动核的内侧 A6:位于蓝斑内,即脑桥被盖背侧 A7:脑桥腹外侧网状结构,多巴胺神经元分布,A8: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 A9: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 A10:

4、脚间核背侧区的背侧和腹侧被盖区 A11:下丘脑乳头丘脑束的内侧 A12:下丘脑弓状核外侧大细胞部 A13:下丘脑背内侧核背侧和暧昧带内,乳头丘脑束的腹内侧 A14:下丘脑室周灰质内 A15:终纹床核的腹侧部 A16:嗅球的突触小球层 A17:视网膜内近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或丛状间细胞,Ach的生物合成及失活,胆碱+乙酰辅酶A,乙酰胆碱+辅酶A,胆碱乙酰化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NE的生物合成,酪氨酸,多巴,DA,NE,E,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多巴胺羟化酶,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NE的消除,再摄取: -神经和非神经组织的摄取:突触前的神经组织 突触后膜 非神经组织 -细胞膜

5、摄取及囊泡摄取 -NE在神经末梢的储存形式 酶解失活,NE酶解失活,NE,3,4-二羟基苯乙醇醛,间甲去甲肾上腺素,3,4-二羟基苯乙二醇,3,4-二羟基苯乙醇酸,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醛,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酸VMA,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MAO,COMT,MAO,醛还原酶,醛脱氢酶,COMT,醛脱氢酶,醛还原酶,COMT,DA的失活,约1/3被突触前膜重摄取 被突触后膜摄取 在突触间隙内被破坏 逸漏入血,5-HT的生物合成,色氨酸,5-羟色氨酸,色氨酸羟化酶,5-HT,5-羟色氨酸脱羧酶,5-HT的消除,再摄取5-HT的高亲和力与低

6、亲和力摄取5-HT转运体 CNS中5-HT的降解代谢5-HT MAO 5-羟吲哚乙醛 醛脱氢酶 5-HIAA,5-HT受体的分布,5-HT1A:中缝核群,海马,杏仁核等边缘系统中,激活可缓解焦虑症状及引起饮食过度. 5-HT1B,5-HT1D,5-HT1E:主要存在黑质,基底神经节及平滑肌. 5-HT1F:中缝背核,海马,皮质锥体细胞 5-HT2A:主要分布于皮质 5-HT2B:主要分布于外周组织 5-HT2C: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下丘脑及脑室脉络丛. 5-HT3:外周神经 5-HT4:嗅结节,伏核,纹状体 5-HT5:海马,皮质,僵核 5-HT6:纹状体及边缘区 5-HT7:丘脑,海马,下

7、丘脑,边缘区.,神经肽概念及分类,垂体激素:ACTH, MSH, OT, VP,GH 下丘脑释放激素:CRF,SOMT,GHRF,TRH, LHRH 内阿片肽:甲啡肽,亮啡肽,内啡肽,强啡肽A,强啡肽B 速激肽:P物质,神经激肽A,B.,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1963年提出 依据: 促进多巴胺释放的药(苯丙胺),多巴胺激动剂(溴隐停),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等可致精神病性症状或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恶化. 阻断多巴胺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 传统药的临床疗效与阻断D2受体的效价成正比. 反证: 传统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不如阳性症状有效. 氯氮平疗效好,但

8、对D2受体阻断作用小.,多巴胺假说的修正,原发性前额叶DA功能降低引起阴性症状 继发性皮质下DA系统脱抑制、DA功能亢进引起阳性症状,典型抗精神病药D2受体阻断作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主要阻滞 D2、M1、 H1 和 1 受体,多巴胺通路,多巴胺通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黑质纹状体通路EPS 中脑边缘通路抗精神病作用 中脑皮质通路复杂的作用(阴性症状) 结节漏斗通路催乳素分泌,精神分裂症的5-HT假说,1954年提出:致幻剂LSD等是5-HT2受体激动剂,能诱发精神病性症状(主要为幻觉). 1988年修正为:5-HT功能亢进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关.,5-HT2A受体,5-HT

9、2A受体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的作用位点 阴性症状与5-HT2A功能亢进可能有关 阻滞5-HT2A可以减少EPS 致幻剂LSD与5-HT2A有高度选择性结合 阻滞5-HT2A可以增高5-HT1A兴奋性,改善抑郁及焦虑,DA和5-HT假说之间的联系,5-HT2A拮抗剂能使DA神经元的电紧张兴奋性恢复从而改善阴性症状 5-HT2A拮抗剂能使PCP(苯环己哌啶)诱发的DA功能紊乱恢复 5-HT2A拮抗剂能使DA释放轻度增加 阻断纹状体5-HT2A减少EPS 阻断前额叶5-HT2A改善阴性症状 5-HT2A/D2平衡拮抗作用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标志,5-HT 与DA在黑质纹状体通路 中的相互作用

10、,5-HT抑制DA释放,包括DA神经细胞体及轴突末梢 5-HT能神经投射至黑质 5-HT作用于DA神经元上的5-HT2a受体,抑制DA释放,5-HT与DA的相互作用 5-HT抑制DA释放,SDA为何较少引起EPS,SDA具有双重作用 阻滞D2受体 阻滞5-HT2a受体-DA释放的脱抑制 DA释放增加,与SDA竞争D2受体 对5-HT2a受体的阻滞可逆转对D2受体的阻滞作用 EPS少或无,SDA的双重作用 DA释放脱抑制竞争D2受体,Nigrostriatal pathway,单胺假说,利血平的作用 MAOI的作用 尿中MHPG减少 CSF中5-HIAA浓度低 血小板膜转运5-HT能力下降 SS

11、RI,SNRI,NaSSA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增强NE作用的抗抑郁药,“NE假说” 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MHPG) 麦普替林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NRI):瑞波西汀(reboxetine),增强5-HT功能的药物,5-HT假说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西酞普兰(citalopram)、氟西汀(fluoxet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及舍曲林(sertr

12、aline) 5-HT2受体拮抗/5-HT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tagonist/reuptake inhibitors,SARIs),尼法唑酮(nefazodone),曲唑酮(trazodone),增强NE及5-HT功能的药物,TCAs:clomipramine,imipramine,amitriptyline,nortriptyline,doxepin MAOIs:RIMA 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SNRIs):venlafaxine, milnacipran NE及特异5-HT能抗抑郁剂(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NaSSA):mirtazapi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