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

上传人:luoxia****01820 文档编号:54677804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态心理,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变态心理的分类 神经症性障碍 心境障碍 人格障碍 性变态,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学: 研究变态心理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科学 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心理障碍: 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事,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相适应的,3.基本内容: 揭示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的机制 病态人格形成过程及其机制 制定划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判断的有效标准 研究消除和预防异常心理的有效方法及策略,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难度,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 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

2、素影响 正常心理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各地适用的绝对标准 个人所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规 一贯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个人经验标准 统计学标准 医学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个人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否正常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不能普遍适用,医学标准,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根据 标准化比较客观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仍缺少可测量的生物学指标 心理障碍的原因还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标准,客观的看待社会适

3、应标准,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不同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变态心理发生的生物因素,人体疾病 遗传因素 生化改变 药物影响,人体疾病因素,脑部疾病 脑炎 脑血管病 脑萎缩 癫痫病人 脑电活动改变 脑功能改变 感染 中毒 代谢紊乱 躯体疾病得到适当治疗,心理障碍往往随之好转,遗传因素,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先天愚型由遗传因素决定,生化改变,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精神分裂症与

4、多巴胺 5-羟色胺 苯丙胺 药物,精神动力学理论,性力论、人格结构论、潜意识论 变态心理并非由于躯体疾病而是由于心理冲突和情绪紊乱的结果 本能欲望过强,心里防御机制无法控制及与之抗衡,就只能让内驱力在意识中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防御机制应用不当或过多,会出现变态行为 心里变态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 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刺激 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变态行为是错误的学习和不适当条件联系的结果 通过适当的学习也可以矫正,使之变得正常,其他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符号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用 人本主义: 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本需要和行为动

5、力 一旦自我实现过程受阻,人将发生心理障碍 解决心理问题途径在于创造促进成长的条件,社会因素,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精神病学 跨文化精神病学 发病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 从社会着手,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变态心理的分类,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精神疾病分类 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 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害怕外在的客体或处境 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 知道害

6、怕是过分的或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 恐怖症的特征: 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时,出现焦虑症状,明知不合理,但无法控制 在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之前,即为之担忧,出现期待性焦虑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的情况,影响正常的生活,广场恐怖症,对公共场所的恐怖 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临床表现: 焦虑症状 焦虑均在特定情况中发生 回避行为 伴有抑郁或强迫症状,以及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害怕,还怕被人审视,因而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回避社交情景 对象: 某个人,也可以泛化 多见于害怕异性 自主神经症状 起病于少年 无性别差异,特殊恐怖症,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 儿童期

7、:动物 青年或中壮年:登高、幽暗、雷雨 自主神经症状 回避恐怖情景,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接触某一特定事物,或处于某一特定情景时,产生强烈恐怖,并采取回避行为 伴焦虑发作,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鉴别诊断: 焦虑症:指向未来实际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和危险时的紧张不安 强迫症:对自己行为或观念、思想不可克制的去想去做,很少采取回避 抑郁症:区别其本身伴有的恐怖症状,恐怖症的治疗,行为治疗: 暴露法 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 SSRIs MAOIs 苯二氮卓类,焦虑性神经症,诱因: 心理冲突 个体素质 遗传 临床表现: 与处境不相称的紧张不安、恐惧惊慌的情绪 精神运动性不安 伴有躯体

8、不适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分类: 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基本特征: 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功能紊乱症状 典型表现: 恐惧感 濒死感 过度换气 自主神经症状 运动性不安 发作时间多变,广泛性焦虑症,广泛和持续的焦虑 表情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 体检发现 病程,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躯体疾病 正常心理反应 二尖瓣脱垂 抑郁症 神经衰落,焦虑性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轻度 进行性肌肉放松训练:轻度和中度 纸袋套住口鼻呼吸:过度换气 音乐治疗 生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森田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 长时作用:蓄积倾向 短时作用

9、:增加投药次数 -受体阻滞剂 三环类抗抑郁剂 SSRIs MAOIs,强迫症,基本特征: 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意向和行为 强迫症状: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尖锐冲突使病人焦虑和痛苦 诱因: 精神因素 性格缺陷 生物学基础 5-羟色胺,临床表现,强迫症的鉴别诊断,抑郁症: 早期出现严重的情绪低落 精神分裂症: 对强迫症状不苦恼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脑器质性精神病: 躯体体征 实验室检查阳性发现 强迫症状时间短,强迫症的治疗与预后,治疗: 了解强迫症状的类型、程度、外界诱因和症状固定强化的因素 适当解释 SSRIs 苯二氮卓类 预后好的因素: 病前性格比较健全 病程呈间歇性焦虑

10、抑郁症状明显,躯体形式障碍,基本特征: 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病无躯体疾病基础的再三保证 分类: 躯体化障碍 疑病症 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躯体化障碍,被压抑的心理冲突,能转变成为内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遗传倾向 临床表现多变: 多系统的躯体症状 模拟神经系统症状 与转换性障碍重叠,躯体化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发病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症状繁多,涉及多系统,患者四处求医,病程至少2年 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 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患者

11、因可获得“社会性收益”而进一步强化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2.鉴别诊断,癔症、抑郁症、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疾病,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提高内省力为目的的心理治疗 静坐参禅 瑜珈语言冥想放松功 自我训练法 音乐治疗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疑病症,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 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 常伴有焦虑和抑郁 常见的症状: 疼痛 胃肠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部位: 头颈部、腹部和胸部,疑病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坚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尽管反复检查,未发现相应躯体疾病,但不能消除其疑虑 不相信或不接受医生的劝告与保证

12、鉴别诊断: 抑郁症 偏执性精神病,疑病症的治疗,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森田疗法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舒必利,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躯体障碍,可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或为非特异性的主观不适 诊断: 持续存在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体诉 患有严重疾病的先占观念,因此感到痛苦,医生的解释和保证无济于事 所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无明显疾患 治疗: 支持、保证、解释、暗示 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持久、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而又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 诊断: 排除器质性疼痛 治疗: 了解发生前的心理

13、社会因素 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 针刺和中药,分离(转换)性障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分离: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心理因素: 不愉快的心境 暗示或自我暗示 性格因素: 情感丰富,但肤浅 自我中心 高度暗示及自我暗示 丰富的幻想 社会文化因素 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朦胧状态 情绪暴发 遗忘症 漫游症 身份障碍 假性痴呆,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痉挛发作 肢体瘫痪 缄默症、失音症 皮肤感觉障碍 视听觉障碍,分离

14、(转换)性障碍的诊断,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有下述表现之一: 分离性遗忘症 分离性漫游症 分离性身份障碍 癔症性精神病 转换性运动过感觉障碍 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或非依赖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鉴别诊断,癫痫大发作 强直、痉挛和恢复 脑电图特征性改变 反应性精神病 不具有癔症性格特征 病程持续较长 精神分裂症 诈病 有明确目的 症状受意志的控制,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为主: 疏泄、鼓励、开导、支持保证 自我松弛 催眠暗示 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镇静催眠药 药物暗示,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 在综合性

15、医院心理门诊中抑郁障碍占病人总数的20% 欧美国家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20% 妇女、社会经济状况不良者、离婚或分居者中居多 单相抑郁的女性是男性的2倍 双相者发病年龄较早,发作次数较多,家族遗传倾向更为明显,抑郁症的病因学,遗传因素: 双相障碍者家族遗传史较单相障碍者明显 单相障碍中重症抑郁特别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更具有遗传倾向 生化改变: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应激: 重大生活事件 慢性生活事件,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 思维迟缓,伴消极观念 精神运动性迟缓 躯体症状,抑郁心境,显著而持久的呈现情感低落 伴有焦虑、激越 微笑性抑郁 兴

16、趣丧失 无希望、无价值、无用、无助感 消极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思维迟缓,伴消极观念,思考问题困难 自责、自罪 男性:罪恶、贫穷妄想 女性:疑病、关系和被害妄想 幻听 自杀出现于疾病早期和突然出现的“缓解期”,精神运动性迟缓与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迟缓: 整个精神活动显著、持久、普遍的抑制 生活疏懒、不修边幅,不愿与人交往 不语、不动、不食,可达木僵状态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 身体不适 食欲改变,心境恶劣障碍的临床表现,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狂 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 有自知力 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 伴有焦虑或强迫症状 无绝望感 精神运动性抑制程度轻 躯体诉说常见,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继发性抑郁 药源性抑郁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状 焦虑症 恐怖症 强迫症,双相障碍的治疗,碳酸锂 起始剂量:0.25g bid 推荐治疗剂量:1.0-2.0g/d 维持治疗剂量:0.5-1.0g/d 有效治疗浓度:0.8-1.2mmol/L 维持治疗的血锂浓度:0.4-0.8mmol/L,单相抑郁症的治疗,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 三环类或四环类有效剂量:150-250mg/d 氟西汀:20-60mg/d 舍曲林:50-150mg/d 6-8个月为一疗程 电抽搐治疗严重的自杀企图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