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73121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名言,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走进名人,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孟子,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节奏;积累文言词语。 2、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3、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的时代意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2、注

3、意朗读的节奏; 3、初步理解课文。,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读准红

4、色的字的音,夫 f 委 wi 粟 s 溪 x 畔 pn 戚 q 寡 gu,翻译步骤:,读一读-文章 想一想-意思 看一看-注释 议一议-难点 说一说-理解 评一评-正误,研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1个)畔 二、古今异义(9个)城、郭、池、去、委、亲戚、域、是、兵三、一词多义(3个)之、以、而四、词类活用(3个)域、固、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二、三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3.第四段跟第二、三段的论述有什么不同?,细读课文,探究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上述两句名言中,哪句能成为文章的核心观点?哪句是由该观点衍生出来的思想

5、?为什么?,第一句是核心,第二句是由第一句衍生出来的观点,因为“仁政”是“人和”的具体表现,是隶属于“人和”的。,活学活用,由此可见虽然这三者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哪一个最重要?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说几个这方面的俗语或成语。,层层递进,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如果说读论语如空山听泉,于万籁俱寂中感受着生命的跃动,那么,读孟子则如深谷观瀑,于热情洋溢中体味生命的奔放。孟子的语言 有时用墨如泼,气势如虹,有时惜墨如金,言简意丰。,赏析语言,试背课文,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排比与双重否定句使语言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故曰”一词言简意丰,在内容实现了由战争到治国的转折 ,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升华了主题。,课堂小结:,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3、把讲义上的题做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