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在中国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66378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在中国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文化研究在中国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文化研究在中国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文化研究在中国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文化研究在中国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在中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在中国(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研究崛起的背景,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高等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体制化和学科化。 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网络社会的兴起。(时尚杂志等) 新问题、新现象要求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中国困境,传统学科的抵制:比如传统的文学研究。指责文化研究目标不明、边界混淆、方法折中主义(拿来主义或怎么都行)、缺乏学术性、降低了知识和思想的高度、贬低了文化品位等等。流行艺术通俗艺术不属于艺术,因此不属于研究的对象。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萌芽、发展、泛滥。中国式的大众文化已经初见端倪,成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日常性的重要部分。 学科的限制。文化研究在那个系科和专业?

2、没有系科和专业?,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80年代末以来,文化研究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声音由弱变强,队伍由小到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从外部看,文化研究的发展有一个外部语境和参照。在西方已有一个世纪的发展,至少有几十年(英国)的发展。可借鉴资源丰富,国际交流和学术共同体。 从内部来看,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共同体。主要有三类学者:A)文学研究、艺术研究、人文研究是一共同体;B)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是另一共同体;C)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问题是三个共同体缺乏深度交流和互动。,课程和学术机制:有的学校设立了文化研究系(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数是开设了文化研究课程。南京大学目前是首次。 杂志文化

3、研究,网站很多。(人民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学术网、文化表征,; nothingnes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ustralian cultural studies; )资源丰富。出版物也有不少,较多地是翻译介绍的著作,中国研究的也有一些。 港台情况。 问题:什么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和中国视野?,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视角,中国现代化转型与经济腾飞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当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大众文化特色: 1)多种力量的妥协:政府、民间、商业、产业、精英、大众、青年亚文化交织;古今中外 2)大众文化样式和体裁的中国化与成熟;特色形

4、式(如春晚,民族风格) 3)产业规模和受众规模 4)中国视角与中国方法 5)中国问题的提出,做好准备! 为中国文化研究做些事! 中国学派与中国理论?,5.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争论,西方也出现过两者论争。但基本的情况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促进。 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用于文化研究,而文化研究的视野可以引入文学研究。,根据卡勒(Jonathon Culler)的看法: 文化研究要搞清文化的作用。在一个充满社团、国家权力、传播和跨国公司的时代里,文化和以发挥作用,其特色如何?总之,文化研究包括并涵盖了文学研究,它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加以考察。 文化研究发源于文学研究。

5、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什么矛盾。文学研究不必对文化研究批驳的文学对象作出什么承诺,文化研究可以把文学研究的技巧用于其中。把文化现象当作文本来解读。文学研究如果结合文化研究也会有所收获。 两个争论的议题: A)何谓文学经典?文化研究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经典的变化和扩大。 B)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分析方法。文学研究关心的是作品的独特性。而文化研究则把作品看作是外部某种东西的表象,这就忽略了文学自身的东西。 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在中国,这个争议比较有趣。近几年尤其激烈。主张文学研究边界或特性的多半是一些年长的学者;而主张文化研究跨越边界的多半是一些中青年学者。中文系中文专业教什么?研究

6、什么?又无中文学科或文学研究消亡的危险?话语权的争夺和文化资本的争夺等。 另外,文学研究是对经典、审美、价值和精神的研究,而大众文化彻底颠覆了这些东西,弥漫着一种折中主义、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氛,文学将不再文学,经典将不再经典。没有差别,怎么都行,也的确是一个问题。学习文学的人都去研究购物、时尚、肥皂剧、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这到底是研究的拓展了还是某种堕落?,六、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方法论的差异 60年代以来的“语言学转向”: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影响,英国文化研究的转型 “语言学转向”的基本理念 1)语言不是透明的、中性的 工具,而

7、是建构和传达意义的手段; 2)人们关于实在世界的看法、价值、知识和观念是借助语言形成的; 3)语言具有社会和文化上的建构性,语言是一种符号,根据索绪尔的理论:符号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能指/所指/指涉物 所指能指关系是人为的和约定的;所以,文化也是人为的和约定的(交通灯) 意义是发展的、变化的,受制于特定历史语境,不存在永久不变的、普遍的意义,文化像语言一样运作,文化是语言构成的,文明史即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文化是意义的生产、传播、接受和解释过程 文化是一种表意实践(signifying practice) 语言学或符号学方法在文化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关键词1: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

8、n),又作再现 表征是一种表意实践,就是建构并呈现世界 表征:社会是如何建构并呈现给我们的?或我们是如何建构和呈现的?,霍尔论表征,表征三要素 1)各种客观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 2)头脑中的概念或表象,将世界区分为和组织为各种富有意义的类型,是我们知道事物的意义,或赋予事物以意义 3)语言(文字、言语、姿态、服装、音乐、图像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达意义或理解意义,所以说,语言是我们可以共享的意义系统,在文化中的意义过程的核心,存在着两个相关的表征系统。通过在各种事物(人、物、事、抽象观念等)与我们的概念系统、概念图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或一系列等价物,第一个系统使我们能赋予世界以意义。第二个系统

9、依靠的是在我们在概念图与一系列符号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这些符号被安排和组织到代表或表征那些概念的各种语言中,而知依然事物、概念和符号间的关系是语言中意义生产的本质所在。而将这三个要素连接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称之为表征的东西。 霍尔等:表征,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事物并没有意义,我们构成了意义,使用的是各种表征系统,即各种概念和符号。这种理论叫做建构主义。 正是社会的行动者使用其文化的、语言的各种概念系统以及其他表征系统去建构意义,使世界富有意义并向人们传递世界的丰富意义。 表征是一种实践,但意义依赖的不是符号的物质性,而是符号功能,巴黎市政厅前之吻,法国摄影家杜瓦诺1950年为生活杂志所摄

10、标题:“在巴黎,年轻的恋人可在想要的任何地方接吻,没人会在意” 当时有2400万人阅读生活 巴黎化与模特拍摄,生活化的真实 黑白照片平民化 浪漫巴黎(浪漫之吻+巴黎市政厅),普遍性:普遍人类情感表达 纪实性:时间和空间场景 日常性:日常的大众生活 平民性:摄影师的大众阶视角 单色:黑白照片,浪漫之都巴黎,法兰西风情 青年亚文化:抵抗社会规范 当代文化的开放性,性解放 制造旅游的幻象,照片主人公波尔内,巴黎之吻,关键词2:文本,文本是指一切表征物,不但包括文字的,还包括图像的、声音的等。电视、电影、广告、音乐等是文本。 文本是由表征的三要素构成的。 文本是一个意义的载体或容器。 文本向其受众传达

11、意义。 文化研究就是对各种文化表意(表征)的文本的分析。,巴特论文本,文本就意味着是织物;但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这种织物当作产品,当作全部完成的薄纱,而意义(即真理)则可以以或多或少是隐蔽的方式躲在这种产品或薄纱后面。现在,我们在这种织物中,则强调文本借助于持久的编织活动所形成的生成观念;主题由于全身置于这种织物这种组织结构之中而得以解脱,就像蜘蛛在吐丝结网过程中得到解脱一样。如果我们使用新词的话,我们可以把有关文本的理论定义为网络学(网络,即蜘蛛的织物和丝网)。 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230页。,文本与读者(受众),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 被动的读者与

12、主动的读者 文本意义的接受与再生产 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培育自觉的分析意识,鼓励主动的受众,文本与语境,文本意义的阐述与语境的关联 语境作为背景的制约作用 社会学结构与动因 文化研究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 共时与历时,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作为一个文本的士兵突击,为什么今天会热播? 主旋律与军人气质 质朴与坚毅 娱乐性和可看性 真实的军人生活,关键词3:主体与认同(身份),文化是关于人的,因此表意实践的主体是文化研究的焦点(行动者或动因) 主体包含两个层面:群体与个体 文化表意活动的指向:认同(identity),认同(身份),认同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认同的开放性与建构

13、性(话语,表征实践) 大众文化是认同建构的重要通道 认同同一性(我们,归属感) 认同差异性(他者,差异感) 认同的政治,认同的诸层面,阶级:不同阶级和阶层(上中下) 种族:多数与少数,中心与边缘 性别:男性与女性,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亚文化:青年文化,抵抗文化,代沟 年龄:老龄社会,中年文化,反哺,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晚会的认同,华人认同:普天同庆 大陆人认同:社会主义好 当代人认同:改革开放 官方意识形态:党的领导;节目取舍 民间意识形态:咱们老百姓 传统认同:传统节目与传统意蕴 教化与娱乐:主旋律与视觉奇观 节庆的仪式化:一个过年的符号,关键词4:权力,权力的概念福柯,权力无处不在 权力与话

14、语(表征)密切相关 权力的主要问题:支配与臣属(属下) 权力运作的场域:主体社会关系及差异 大众文化的编码:阶级、性别、种族差异 大众文化的解码:抵抗偏见与公正诉求,福柯论权力,权力与真理、知识不可分(知识就是力量) 权力通过话语来实施 权力有赖于二元对立的区分和排斥:理性与疯狂,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健康与病态等,关键词5:意识形态与霸权,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界定: 1)思想体系 2)虚假意识 3)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 4)社会物质实践(维护现存社会所必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文化霸权(领导权),马克思: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葛兰西论霸权:统治阶级并不依赖国家的强权控制,而是道德和政

15、治领导能力,由此赢得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可 霸权的运作:阶级的、局部的价值转变为全民的普遍的价值 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关键词6:大众(流行、通俗)文化,大众的不同涵义:mass/popular 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 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 从精英主义到民粹主义 从对大众文化的否定到肯定: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界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 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文化工业与美国文化) 来自人民的文化 抵抗的文化,大众文化与我们,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与快感文化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第二讲阅读文献,霍尔:表征,商

16、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15-30、61-64页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研究第一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98-206页。 霍尔:解构“大众“笔记,陆扬等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1-58页。 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65页。 本尼特:大众文化与“转向葛兰西”, 陆扬等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9-68页。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Mai Vukcevich,“Representation,”from Media The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