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661553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8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2018.3)(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策略,一、考试大纲历史要求解读二、 明确高考重点,把握复习方向三、 落实历史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一、考试大纲对历史考试的要求,1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大纲明确界定高考的性质是选拔考试,试题必须有明显的区分 度和适当的难度,设置一定的门槛,让考生 根据考试成绩排队确 定自己的位置,能迈过多高的门槛,由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习能力 决定。大纲明确规定:“根据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在 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 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

2、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 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大纲历史学科高考要求的解读信息之一:历史学科高考要站在高校“对新生的文化素质要求” 这个高度,即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高中历 史教材内容的全面掌握。因此,一方面,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落 实高中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必要的,但还远远达不到高校选拔 考生的“文化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 作必要的拓展延伸,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否则,复习备考而只能 达到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教学和复习就是无效劳动。信息之二: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明确

3、,即中学历史课程(含初、高 中)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高 中历史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内容,但不专门针对或指定某一版本教 材。 信息之三:“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中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孤 立的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能够反映、代表学科体系的主 体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历史内容的分类与排列,二是历 史过程的概括与解释,三是历史规律的提炼与把握。,信息之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三 维目标)要求,也是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如何 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把课标的三维目标落实在平时的教 学中,通过精心设计体现和融入到学生平时的习题中,这是必须苦

4、 练的内功。知识点的考查如果离开了课程目标和要求,就会变成死 记硬背的“死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信息之五:“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的历史知识” 是指中学历史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史料和史实)及考试大纲罗列出的知识内容;“掌握程度” 也不仅是记忆程度,还有理解程度、运用程度、升华程度,任何一 个知识,都要“立体”的把握,它既是一个知识点,也是一个知识 体系中的环节,除了本身的知识含义外,它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与其 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推理、说明、印证、折射其他知识,形成 系统的知识体系。,信息之六:“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历史学

5、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 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 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 理品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历史学科的知识、能力、意识、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二是运用唯物史观(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素养: 一是时空观念(将历史事情放在特定的时空进行观察分析) 二是史料实证能力(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 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三是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 向) 四是历史解释(

6、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 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态度与能力) 五是历史价值观(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 向),信息之七:“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 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段文字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国家信仰和核心价 值,突出历史唯物史观的话语体系;同时,也不能排斥当代 历史解释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 观、生态史观等对历史的解释。二是“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 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增 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 质疑的批判性思维,敢于提

7、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在此基础 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史论结合,阐 释或论证问题,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合乎历史逻辑 的推理或者结论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历史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4)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5)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6)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7)客观叙述历史事实(8)正确解释历史事物(9)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论证和探讨问题(10)发现历史问题(11)论证历史问题(12)独立提出观点,二、明确高考重点,把握复习

8、方向,12016、2017年历史高考考点分布比较,中国古代史: 1商周时期文字起源、青铜文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表现 2古代秦汉到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中央机构与地方行政区划,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3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特点,两汉经济、唐宋经济、 明清经济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汉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外经济 贸易往来和中外海陆交通 4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华夏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谦谦君子之风、

9、忠孝诚信的伦理道德规范,知识分子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和道义当担,天下大同,中庸和谐、和而 不同的世界观念等),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民主政治特点及评价;罗马法律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起源及重要的思想家; 世界近代史: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2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及特点、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其特点 4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5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世界现代史: 1苏联社会

10、主义的探索及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及解体) 2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 整及经济发展状况;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 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特点及评价 3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20世纪的科技革命与文学艺术,中国近代史: 1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和影响; 2近代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中国近 代化的努力(洋务运动、新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 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1、4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器物制度文化); 5从全新视角认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中共诞生及新民主 主义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抗日战争等重大历 史事件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初期回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大事及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 制与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融入经 济全球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新中国的外交;近现代中 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技、教育、文化成果,2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特点,(1)试题稳中求变,选择题难度有所下降(文字阅读量减 少,选择材料难度下

12、降,设计话题和情景回归教材),非选 择题第40题设问难度和答题的能力要求有所下降。(2)在考查传统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的基础上, 考查重点和角度有拓宽和延伸趋势(24、26题)。(3)考查历史史学理论和历史文化常识的试题再度出现 (老高考出现过。今年全国2卷的25题、34题,全国1卷的26 题,全国3卷27题都属于此种题型)(4)选择题设计从长时段、大视角出发提出问题,不同于 课本的叙事角度,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复再现,而 是从已有知识推理出合乎逻辑和常识的新知识、新结论。,(5)体现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内容增加。如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价值观,党史的考查。(三套 试卷的选做

13、题设计最为明显)(6)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或得出正 确结论,仍然是考查的基本能力要求。(7)世界历史部分的选择题相对简单,重点考查对一 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8)加大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越来越明显 (集中体现在非选择题的问题设计上),三、落实历史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1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考试大纲 规定的考试范围,对历史必修模块、和选 修模块认真研究,全面梳理,对要求掌握的时、空、 人、事、论这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及重要历史概念、 历史现象、史学理论,必须精心备课、精心设计、 认真教学,做到教师讲授透彻准确,学生理解全面 深

14、刻准确,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2 按照通史时序,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可按照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时序,依次整合成为古代中国史、古代希腊罗马史、近代世界史、近代中国史,现代世界史、现代中国史(或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重点内容整合成通史体例,使目前“专题模块式”的教材内容变得具有时序性、系统性、完整性,让历史教材基本线索清晰,阶段特征明确,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整体把握。但不必补充内容,增加难度,重在知识结构的整合,历史认识的升华。孤立的知识点,不能解决高考试题。,3落实高考能力要求,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古今贯通、

15、中外关联” 的特点已十分明显,既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长 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又要求学生清楚历史发展阶段的 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历史情境 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独立思考并从多角度 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历史教学和复习必须把高考的这些能 力要求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否则,加班加 点,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倍功半,白辛苦一场,却达不到高考 要求,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高考试题的答题要求。总而言 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理解(阐释)的合理性、多元 性,历史论述的思辨性、逻辑性,就是高考的能力要求。,高考历史40简析:历史第40题,要特别注意比较式问

16、题设计。 比较式问题,从设计的形式上,一般为中外 比较,或者古今比较;从设计的内容上,有 历史事件比较,历史政策或措施比较,还有 指定项目比较。回答不同形式的问题,答案 应有所区别。 历史事件比较:比原因(背景)、过程(措施)、 结果(作用、意义) 历史政策(措施)比较:比目的、内容、作用 (结果),41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 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 开设了30余个商埠。下图为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 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 分析。,参考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