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51058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2010版)第03章绘制基本二维图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版AutoCAD工程制图,绘制直线对象,如绘制线段、射线、构造线 绘制矩形和等边多边形 绘制曲线对象,如绘制圆、圆环、圆弧、椭圆及椭圆弧 设置点的样式并绘制点对象,如绘制点、绘制定数等分点、绘制定距等分点,第3章 绘制基本二维图形,本章要点,3.1 绘 制 线,3.1.1 绘制直线 根据指定的端点绘制一系列直线段。 命令:LINE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直线)按钮,或选择“绘图”|“直线”命令,即执行LINE命令,AutoCAD提示:第一点:(确定直线段的起始点)指定下一点或 放弃(U):(确定直线段的另一端点位置,或执行“放弃(U)”选项重新确定起始点)指定下一点或 放弃(U):(可

2、直接按Enter键或Space键结束命令,或确定直线段的另一端点位置,或执行“放弃(U)”选项取消前一次操作)指定下一点或 闭合(C)/放弃(U):(可直接按Enter键或Space键结束命令,或确定直线段的另一端点位置,或执行“放弃(U)”选项取消前一次操作,或执行“闭合(C)”选项创建封闭多边形)指定下一点或 闭合(C)/放弃(U):(也可以继续确定端点位置、执行“放弃(U)”选项、执行“闭合(C)”选项) 执行结果:AutoCAD绘制出连接相邻点的一系列直线段。,用LINE命令绘制出的一系列直线段中的每一条线段均是独立的对象。 动态输入 如果单击状态栏上的DYN按钮,使其压下,会启动动态

3、输入功能。启动动态输入并执行LINE命令后,AutoCAD一方面在命令窗口提示“指定第一点:”,同时在光标附近显示出一个提示框(称之为“工具栏提示”),工具栏提示中显示出对应的AutoCAD提示“指定第一点:”和光标的当前坐标值,如下图所示。,此时用户移动光标,工具栏提示也会随着光标移动,且显示出的坐标值会动态变化,以反映光标的当前坐标值。,在前面的图所示状态下,用户可以在工具栏提示中输入点的坐标值,而不必切换到命令行进行输入(切换到命令行的方式:在命令窗口中,将光标放到“命令:”提示的后面单击鼠标拾取键)。,动态输入设置,选择“绘图”|“草图设置”命令,AutoCAD弹出“草图设置”对话框,

4、如下图所示。用户可通过该对话框进行对应的设置。,3.1.2 绘制射线 绘制沿单方向无限长的直线。射线一般用作辅助线。 选择“绘图”|“射线”命令,即执行RAY命令,AutoCAD提示: 指定起点:(确定射线的起始点位置) 指定通过点:(确定射线通过的任一点。确定后AutoCAD绘制出过起点与该点的射线) 指定通过点:(也可以继续指定通过点,绘制过同一起始点的一系列射线,3.1.3 绘制构造线 绘制沿两个方向无限长的直线。构造线一般用作辅助线。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构造线)按钮,或选择“绘图”|“构造线”命令,即执行XLINE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点或 水平(H)/垂直(V)/角度

5、(A)/二等分(B)/偏移(O):,其中,“指定点”选项用于绘制通过指定两点的构造线。“水平”选项用于绘制通过指定点的水平构造线。“垂直”选项用于绘制通过指定点的绘制垂直构造线。“角度”选项用于绘制沿指定方向或与指定直线之间的夹角为指定角度的构造线。“二等分”选项用于绘制平分由指定3点所确定的角的构造线。“偏移”选项用于绘制与指定直线平行的构造线。,3.2 绘制矩形和等边多边形 3.2.1 绘制矩形 根据指定的尺寸或条件绘制矩形。命令:RECTANG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矩形)按钮,或选择“绘图”|“矩形”命令,即执行RECTANG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第一个角点或 倒角(C)/

6、标高(E)/圆角(F)/厚度(T)/宽度(W):,其中,“指定第一个角点”选项要求指定矩形的一角点。执行该选项,AutoCAD提示:指定另一个角点或 面积(A)/尺寸(D)/旋转(R): 此时可通过指定另一角点绘制矩形,通过“面积”选项根据面积绘制矩形,通过“尺寸”选项根据矩形的长和宽绘制矩形,通过“旋转”选项表示绘制按指定角度放置的矩形。 执行RECTANG命令时,“倒角”选项表示绘制在各角点处有倒角的矩形。“标高”选项用于确定矩形的绘图高度,即绘图面与XY面之间的距离。“圆角”选项确定矩形角点处的圆角半径,使所绘制矩形在各角点处按此半径绘制出圆角。“厚度”选项确定矩形的绘图厚度,使所绘制矩

7、形具有一定的厚度。“宽度”选项确定矩形的线宽。,3.2.2 绘制正多边形,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正多边形)按钮,或选择“绘图”|“正多边形”命令,即执行POLYGON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边(E): (1) 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 此默认选项要求用户确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指定后将利用多边形的假想外接圆或内切圆绘制等边多边形。执行该选项,即确定多边形的中心点后,AutoCAD提示:输入选项 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 其中,“内接于圆”选项表示所绘制多边形将内接于假想的圆。” “外切于圆”选项表示所绘制多边形将外切于假想的圆。 (2) 边 根据多边形某一条边的

8、两个端点绘制多边形。,3.3 绘制曲线 3.3.1 绘制圆,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圆)按钮,即执行CIRCLE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圆的圆心或 三点(3P)/两点(2P)/相切、相切、半径(T) 其中,“指定圆的圆心”选项用于根据指定的圆心以及半径或直径绘制圆弧。“三点”选项根据指定的三点绘制圆。“两点”选项根据指定两点绘制圆。“相切、相切、半径”选项用于绘制与已有两对象相切,且半径为给定值的圆。 3.3.2 绘制圆环 选择“绘图”|“圆环”命令,即执行DONUT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圆环的内径:(输入圆环的内径)指定圆环的外径:(输入圆环的外径)指定圆环的中心点或:(确定

9、圆环的中心点位置,或按Enter键或Space键结束命令的执行,3.3.3 绘制圆弧 AutoCAD提供了多种绘制圆弧的方法,可通过下图所示的“圆弧”子菜单执行绘制圆弧操作。,例如,选择“绘图”|“圆弧”|“三点”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 (确定 圆弧的起始点位置)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确定圆弧上的任一点)指定圆弧的端点: (确定圆弧的终止点位置) 执行结果:AutoCAD绘制出由指定三点确定的圆弧。,3.3.4 绘制椭圆和椭圆弧,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 (椭圆)按钮,即执行ELLIPSE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椭圆的轴端点或

10、圆弧(A)/中心点(C): 其中,“指定椭圆的轴端点”选项用于根据一轴上的两个端点位置等绘制椭圆。“中心点”选项用于根据指定的椭圆中心点等绘制椭圆。“圆弧”选项用于绘制椭圆弧。 3.4 绘 制 点 3.4.1 绘制点 执行POINT命令,AutoCAD提示:指定点: 在该提示下确定点的位置,AutoCAD就会在该位置绘制出相应的点。,3.4.2 设置点的样式与大小,选择“格式”|“点样式”命令,即执行DDPTYPE命令,AutoCAD弹出右图所示的“点样式”对话框,用户可通过该对话框选择自己需要的点样式。此外,还可以利用对话框中的“点大小”编辑框确定点的大小。 3.4.3 绘制定数等分点 指将

11、点对象沿对象的长度或周长等间隔排列。,选择“绘图”|“点”|“定数等分”命令,即执行DIVIDE命令,AutoCAD提示:选择要定数等分的对象:(选择对应的对象)输入线段数目或 块(B): 在此提示下直接输入等分数,即响应默认项,AutoCAD在指定的对象上绘制出等分点。另外,利用“块(B)”选项可以在等分点处插入块。,3.4.4 绘制定距等分点 指将点对象在指定的对象上按指定的间隔放置。 选择“绘图”|“点”|“定距等分”命令,即执行MEASURE命令,AutoCAD提示:选择要定距等分的对象:(选择对象)指定线段长度或 块(B): 在此提示下直接输入长度值,即执行默认项,AutoCAD在对象上的对应位置绘制出点。同样,可以利用“点样式”对话框设置所绘制点的样式。如果在“指定线段长度或 块(B):”提示下执行“块(B)”选项,则表示将在对象上按指定的长度插入块。,3.5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AutoCAD 2008提供的绘制基本二维图形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工具栏、菜单或在命令窗口输入命令的方式执行AutoCAD的绘图命令,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用户的绘图习惯。但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结合AutoCAD的图形编辑等功能,才能够高效、准确地绘制各种工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