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43MB
约32页
文档ID:54646617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_第1页
1/32

饮酒,陶渊明,一、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本诗创作背景及主旨,,1、生平,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身: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人生三个时期,,少年,青壮年,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中晚年,四十一岁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人士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陶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越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陶渊明抚无弦琴,“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葛巾漉酒,,“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漉毕,还复著之陶渊明好酒,以至用头巾滤酒,滤后又照旧戴上,后用滤酒葛巾、葛巾漉酒等形容爱酒成癖,嗜酒为荣,赞羡真率超脱陶渊明做为一个千古流传的真隐士,带着他“猛志逸四海”的大志和“性本爱丘山”大情趣孤独寂寞的归隐在田园之中汉魏六朝,文风绮靡,举世攘攘,皆为利往而他却能超然特立于一个时代之外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

返璞归真2、作品,,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 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2,3,1,咏怀诗(《杂诗》十二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饮酒诗 (二十首),田园诗 (作品最多,成就最高),作品分类,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 hé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2、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大意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确立了中国田园诗的基本范式,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歌流派 田园诗会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田园诗歌内容,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2.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3.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田园诗的特点 ○语淡语体省净,内容日常,表现直寄 ○味真内涵丰富,意境优美 ○情真人格与诗格的高度统一 ○理深把田园生活看成实现自由人生的必然选择, 歌颂以自由为归宿的人生道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其五),三、分析诗歌,赏析,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即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了绝了尘想,精神自然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 后六句:“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自在的情味,是心境与环境的相互交融见”这一无情感意识的字,自然拆射出山与人的和谐统一,山人合一山气日夕佳” ~自然完美境界再现(自然美) “飞鸟相与还” ~自由、和谐、完美的再现 (社会美)“此中有真意”这真意的真正含义为: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思考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谈谈你对“真意”内涵的理解 2、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真实含义实质上是对审美观照中壮美和优美的两种不同状况的区分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主要通过纯客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者的恬淡欢愉和向往陶渊明诗的风格:用直率的创作态度,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真切鲜明,不加雕饰的语言描写田园生活,并注入丰富的主观感受和体悟诗中常常带有理趣,流露出淡泊的情调和高远旷达的胸襟,具语淡、味永、情真、理深的特色和风格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东坡)“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梁启超),定 风 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的脉络重新接上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为后世的士大夫铸了一个“精神家园”他们对陶渊明强烈认同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