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640115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7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教育学》第五讲道德教育经验论(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第五讲 道德教育经验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及其现代意义(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嬗变历程关于什么是传统道德教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这里所讲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从先秦至明清(时间限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内容限定)。在这里,我们把儒家的伦理教化思想看作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根据儒家伦理教化思想的兴衰,我们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成以下几个时期分别加以考察。,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2,1、先秦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发轫先秦时期,指中国秦以前的历史时期,一般指夏、商、周至战国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先秦时期是

2、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萌生、形成、转化和发展的时期。从夏王朝宗法制的逐步确立,我国早期的道德教育思便开始萌生和形成。至西周,随着宗法制的不断完善,道德教育思想开与政治生活、政治统治紧密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也是一个因之出现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时期,为各种道德教育思想的出现和道德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派乃诸学中之显学。,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3,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其根本旨趣并不在于学校道德教育,而在于现实社会政治,但在他们的政治设想和社会理想中,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教育当作开展政治的一个手段,形成了“德政”思想,回答

3、了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问题。先秦原始儒家,从孔子的以仁、礼为中心,以天命为精神,到思孟学派提出人性修养,并在吸收道家养气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早期儒家三代的道德教育思想“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既是儒家的“最高的文化理想”政治理想,也是儒家确定的理想的人格标准。这一理想被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严格遵守。,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4,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这个时期,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式道德规范体系已初步确立,从而在理论上为学校道德

4、教育提供了内容准备。 儒家的代表人物不纯粹是思想家,他们也是教育家。作为没落贵族,办私学、行讲授也是他们惟一现实的选择。虽然孔、孟都试图影响社会政治,但终告失败,最后不得不安心收徒讲学。他们从自己的亲身道德教育实践中,初步概括和归纳出一些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学思结合、身体力行、改过迁善、自省自克、反求诸己、以身作则、积善成德等等。直到今天,其中的某些原则仍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支撑这些原则方法的思想、观念体系仍然是适用的)。,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5,2、汉唐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制度化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汉唐时期的社会思潮在汉初为黄老之学,武帝以后是被定于一尊

5、的儒学,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南北朝时期佛家、道家日盛,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归一”,宋明理学初露端倪。在这一时期,贯穿汉唐一千多年的正统道德教育思想乃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成就表现为道德教育功能的政治化、制度化。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初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被汉武帝采纳,从而使儒学上升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自此而至衰微,未有改变;另一个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儒家学派所提出的“德政”思想有了付诸现实的制度保障。这两点就使得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其运行机制基本定型。,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6,这个时期,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其一

6、,董仲舒推行阴阳之变,究“天人之际”,创立了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给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找到了更加“神圣”的依据。其二,外来的佛教和土生的道教勃兴,与儒学一争天下,最终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儒、佛、道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思想新格局(其思想成果在宋明时期才得以体现)。其三,被称为“异端”学者的在野派:东汉的王充、魏晋的稽康、南北朝的颜之推、隋唐的韩愈等,也不断吸取先秦时期的道德遗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7,3、宋元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化发展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次由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一

7、日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传统道德教育步人深化发展时期。隋唐科举制度的设立,既给儒家的“内圣外王”理想找到了一条现实道路,同时又使原始儒家的思想主张受到歪曲,变得庸俗。如何回到正统儒学上去?尤其是宋朝统治建立之后,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官方哲学,因而,复兴儒学成为当务之急。,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8,可是,隋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勃兴,它们与儒学构成相互对峙局面,要复兴儒学,既要肃清佛道的思想影响,又要从中吸取思想营养,来发展儒学。在此种社会政治需要和文化思潮的压力之下,理学应运而生。随着一批理学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成,

8、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学家所探讨的问题从天地万物本源到日常人伦规范,范围十分广泛,且论证的方式精微,比起西汉粗糙的儒学,有天壤之别。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与陆王理学的分野,两派的相互启发和激烈辩论,使得中国的思辨理性达到相当深度。此外,还存在对理学进行批评的“事功”之学,以陈亮、叶适为代表,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主张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培养有用之才。,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9,这一时期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人性观上,人性二元论取代了以往的人性一元论,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学说;在政治理想上,提出并论证了“礼乐刑政”的政治理想,使道德教育的范围扩大以礼教为核心,包括乐教、

9、刑教、政教各个方面;在理欲关系上,形成了程、朱、陆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张载、陈亮等人的以理制欲,以理节欲,欲合天理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义利关系一即儒家的价值观问题上,程、朱理学则继续坚持并更加详细周密地论证了贵义贱利的传统观念;在人才观上,形成了“德才兼备”的道德教育目标,深化了人们对以往圣贤人格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为道德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0,宋元时期,也是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丰富发展的时期。从组织形式上看,书院与蒙童学校等地方私学亦很发达,在道德教育实践措施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书院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外,还配以相应的道德教育主张:蒙

10、学道德教育从“洒扫应对”人手,把道德理念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道德生活的启蒙,而不只是一味地灌输。他们注重早期教育,强调从日常小节中培养良好品德,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总之,宋元道德教育思想,远承思孟学派的心性学说,近承唐代韩愈、李翱复兴儒学的初衷,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揉合佛道修养论,把儒家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对日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1,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衰微大致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下坡路,以维系这种制度为己任的制度化儒学也日见衰落,失去了它往日的生命力。表现在学校道德教育上,就是注释几部儒家经典。尤其是陆

11、王心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道德教育日益内缩,从行动、经验转到良心。正如颜元所批评的,教育已走入文墨世界,只在文字书本上下工夫,在清谈上下工夫。专制制度实行高压政策,对思想的迫害和摧残甚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种状况,虽使制逐渐失去创造力,但却催生了其对立面。,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2,黄宗羲、戴震、李蛰、颜元等进步的思想家,发起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冲击。这些批判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与资本主义萌芽相结合,孕育着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这种矛盾对立的状况,使得明清道德教育思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它一方面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继续,是儒学独尊的道德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却又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激烈批评。第

12、二,制度化的儒学道德教育思想注重修心养性,与社会现实疏离;但进步思想家却强调经世致用,并将它推到主导地位。这不仅为日后道德教育的发展积累了思想资料,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五四”时期的思想家。,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3,5、鸦片战争以后:传统道德教育的近代转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转换际遇来自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宣告了不可战胜的古老帝国已是穷途末路,而且昭示“天朝”、“文教”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面前的苍白,使人们在惊愕“夷人”之“长技”的同时,开始了对封建传统教育的痛苦反思,发出了向传统教育讨伐的呐喊。陈独秀曾经说过:“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13、,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守残抱缺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此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4,陈独秀的这一观点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中国近代的反封建所走的先学术、后政治、最后道德的道路;二是道德的觉悟才是国人最后的觉悟。从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看,中国道德教育在近代走过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主要遭受了三次大的冲击,即洋务运动冲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冲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此相应,传统道德教育也被赋予各不相同的命运。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

14、了中国几千年封闭的政治经济格局,封建王朝已日落西山。随着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保本变用的“洋务派”。,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5,他们一方面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加强经世致用之学;另一方面要求继续保存封建的纲常礼教。在道德教育上,早期有曾国藩格守儒教、坚持“修齐治平”的传统教育想,后期有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从而形成洋务派一以贯之的道德教育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实则以西学维持封建纲常之教。可见洋务派的道德育思想与封建的儒家伦理教化并无二致。洋务派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局限于传统教育忽视的

15、经世致用之学,并未触及封建教育的筋骨伦理教化。,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6,中日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派保本变用思想的破产,催化了人们改革“政制”的要求,由此产生“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定意义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初步民族资产阶级意识的,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发起的政治和文化革新运动。它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物质、实用技艺改造的范畴,触及到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看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所以,他们一方面要求变革“政制”,另一方面则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揭露“三纲五伦之惨祸毒烈”

16、,发出了“冲决纲常之罗网”的呐喊,向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封建道,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7,德发起了冲击,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为资产阶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作好了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派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第一次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真正超越。从此,几千年定于一尊的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封建道德教育开始动摇,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走上了近代转换的道路。然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之在西方观念的引进和消化上并不充分,所以,在他们提出进步的道德启蒙思想的同时,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仍有所保留,甚至当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实质阶段时,像康有为等人又转回到维护旧礼教、“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去了。,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18,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对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批判主要还是限于一种文化批判的话,那么,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这种批判已经转变为更深刻的革命性批判。正像章太炎所说:“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开之,而但恃革命开之。”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来,社会的变革既不能系于技术的革新,也不能依托于政制的改良,而必须进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道德革命。在政治上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度,在道德上必须批判封建的纲常礼教,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