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37085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基础知识讲座,(传染病总论),传染病流行现状 (2008年),2008年(2008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5262758例,死亡12622人。报告发病率为398.30/10万,死亡率为0.96/10万,病死率为0.24%。 2008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1163例,死亡12433人。报告发病率为268.01/10万,死亡率为0.94/10万,病死率为0.35%。,2008年,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乙型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麻疹,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

2、病总数的85.8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乙型肝炎和新生儿破伤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3.19%。,2008年,2008年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721595例,死亡189人。报告发病率为130.30/10万,死亡率为0.014/10万, 病死率为0.011%。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8.31。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88。,2009年1月,2009年1月(2009年1月1日零时

3、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241484例,死亡593人。除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乙型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丙型肝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9.1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0.89%。本月全国共报告霍乱20例,无死亡。共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7例,死亡4人。,2009年1月,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66459例,死亡1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

4、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0.97%。,传染病的时代意义,人类发展已进入21 世纪,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仍然在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据WHO统计,平均每年有1700 多万人死于各种传染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 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许多新种和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新传染病,即所谓“新发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如AIDS ,SARS 等。1973 年以来全球新发现的病原体多达40余 种,其中4 种与AIDS 有关。这些病原体半数以上与动物有关,如埃博拉病毒、

5、汉坦病毒、SARS 病毒、弯曲杆菌、幽门螺杆菌等。,传染病的时代意义,病毒的进化与新发传染病: 1、 RNA病毒可能是新发传染病主要的新病原 2、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频繁接触孕育着新发传染病 3、 蝙蝠可能是孕育新病毒的保存宿主尼帕病毒性脑炎(蝙蝠果树猪人类脑炎是尼帕病毒性脑炎流行的生物链)。2005年报导,蝙蝠与SARS冠状病毒有关。2006年发现蝙蝠体内还存在数种此前尚未发现的肠道病毒。目前已经发现不同的蝙蝠体内可能携带大量不同的副粘病毒。 4、 人兽共患病增多:人类在上个世纪就能彻底消灭天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没有另外的动物宿主。但事实上病毒跨种属传播普遍存在,所以

6、要真正消灭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非常困难的。,传染病的时代意义,还有一些已被控制的古老传染病又重新流行,造成危害,即所谓“再出现的传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再出现的传染病是指世界上那些曾经流行严重,一度发病率降低到很低水平,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回升或重新流行的疾病,例如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梨形鞭毛虫病、结核病、沙门菌病等。在新/ 再出现的人兽共患病中,病死率最高的有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AIDS 等,感染率最高的有结核病、疟疾、弓形虫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7、五种事件:1、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传染病的暴发(在1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1种传染病病人)和流行(1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包括鼠疫,肺炭疽和霍乱的暴发,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乙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3人以上发生不明原因的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包括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和食物中毒4、重大职业中毒: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1)医源性感染暴发

8、.(2)药品或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3)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质丢失泄漏等事件.(4)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5)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6)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7)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1例以上的死亡.(8)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基础知识回顾 (一、基本定义),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是由病员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所引起的具有传

9、染性的疾病。 寄生虫病:是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二、传染与免疫),传染: 又称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病原体只是作为外因的一个致病条件,人体的免疫力是决定是否发病的内因。,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3、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10、:乙肝 4、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此期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以上5种过程可相互转化。隐性感染最多,次为病原携带者、显性感染最少。,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数量、毒力、病原体特异性的定位、变异性等。 2、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1)、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2)变态反应(常见、型),(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各种传染病患者、病源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11、 二、传播途径1、空气、飞尘、尘埃:呼吸道(麻疹、百日咳、流脑)2、水、食物、苍蝇: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引起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4、吸血昆虫(虫媒传播):疟疾、乙脑、森林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5、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丙肝、艾滋病6、土壤、疫水:碳疽病、破伤风、钩虫、蛔虫、血吸虫,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等 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四、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 一、有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是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 三、有流行性(散

12、发、爆发、流行、大流行)季节性、地方性 四、有感染后的免疫,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4个阶段: 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时止的这段时间。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感染过程。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对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2、皮疹:有外疹(皮疹)和内疹(黏膜疹) 两类。常见皮疹有:斑丘疹、出血疹(瘀点、瘀斑)、 疱疹、荨麻疹。常见的发热伴皮疹的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幼儿急疹、传染性红斑、猩红热、手足口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3、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临床类型 根据临床特点分:轻、中、重型、爆发型;典型、非典型; 根据病程长短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五、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常规检查 2、病原学检查:直接查出病原体、病原体分离、分子生物学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皮肤试验、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 4、其他:影象学、内窥镜等。,(六、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治疗 一般支持治疗 病原学治疗 中西结合对症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