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34628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5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课件一(13张ppt)(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韶关市五中 陈冬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作者简介,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思考,“咬文嚼字”在本文是用的哪一个义项呢?或者,作者赋予它什么新意?,学习目标:,提炼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

2、者行文思路,自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划出文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归纳作者观点。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作者赋予“咬文嚼字”什么新的内涵?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2、作者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关键句,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

3、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第六段)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疏弊。(易滑入套板反应)(第七段) 6. 可以领略到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返回,什么是“咬文嚼字”:,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文学是艰苦的事,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咬文嚼字,达到艺术的完美,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所以,要,贬义褒

4、用,分析作者引用的事例:,郭沫若改剧本; 水浒里的用语; 红楼梦里的用语。,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改写(第、段),关于“推敲”的推敲(第段),苏东坡的诗(第段),“套语”、“滥调”(第段),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正,反,字的联想意义 的运用,文字和思想情感 密切相关,用字的难处,“你这”句式(第、段),递进,(1、2)从实例“你这”句式入手,引入论题: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3、4、5)以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与(“推敲”之推敲)初步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分析思路:,(6、7)以正面例(东坡的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进一

5、步论证论点: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8)水到渠成,加以总结。,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 也最易误用 而生疏弊,写作特点:,本文谈及的是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如何咬文嚼字的问题,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比较陌生,论题又较比抽象,如果采用总分的形式,开头一下子摆出论点,读者就难以接受;而如果像朱先生这样,先举例子,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观点,一方面降低了难度,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服力。,练习:,1、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官

6、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生的生活问题。你能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吗? 2、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咬文嚼字”,练习:,参看课后练习二,关于“咬文嚼字”,朱光潜和马南邨有不同见解,你如何理解?, 两人强调的角度不同,朱先生强调的是在运用语言文字时应该咬文嚼字,具有谨严的精神;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后者侧重谈学习方法。两人论及的读书方法不同,朱先生强调的是精读,精读就必须下一番咀嚼文字的功夫;邓先生强调的是泛读和浏览,这一能力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这两种读书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作为治学,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并不矛盾,也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可见,针对不同问题的两种不同见解,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