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21世纪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33225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21世纪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传统文化与21世纪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传统文化与21世纪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传统文化与21世纪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传统文化与21世纪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21世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21世纪(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傳統文化與21世紀,黃俊傑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Email: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http:/www.ihs.ntu.edu.tw/,第十三講,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18世紀東亞思想的轉變,1.,引言,1: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 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1) 歐洲,18 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相信理性自由 相信理性具有普遍性 一切現象均可藉由理性發現,啟蒙運動代表人物:,Immanuel Kant (康德, 1724-1804),John Locke (洛克, 1632-1704),Voltai

2、re (伏爾泰, 1694-1778),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征服自然 人定勝天,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1749-1832,從天上轉向人間: 傳統形上學的解構 從抽象理念轉向具體生活: 政治經濟學的重視 對朱子學的批判,1:1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 世界文化史上的18世紀 (2) 東亞,1:2 本講問題,18世紀東亞思想世界如何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 從21世紀觀點來看,18世紀東亞思想的轉化有何不足之處?為什麼?,2. 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一): 通過反朱子學而反形上學,四書思想世界的重構與朱子學的建立: 朱子通過他對論語

3、、孟子、大學、中庸的新詮釋而建構一套以理為中心的思想世界。,2:1 朱子學在中日兩國的存在脈絡,短片:朱子與四書,四書思想世界的重構與朱子學的建立: 朱子學的存在脈絡: 中國:1313以後,統治階級的官方意識形態 日本:近世社會中的公共性知識財 朝鮮:貴族兩班階級的意識形態,2:1 朱子學在東亞各國的存在脈絡,朱子學的流衍,中日韓對朱子學的批判從17世紀開始:在表現形式上是以通過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尤其是四書)的方式,而完成對朱子學的批判、超越與揚棄。,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十七世紀德川日本儒者 伊藤仁齋(維楨,1627-1705),伊藤仁齋宅前留影 伊藤仁齋 墨寶,狄生徂徠墓所 荻生

4、徂徠 墨寶,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十七世紀德川日本儒者 荻生徂徠(物茂卿,1666-1728 ),戴震故里 孟子字義疏證目錄,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十八世紀中國儒者 戴震(東原,1724-1777 ),中日韓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展開: 十八世紀朝鮮實學派儒者 丁若鏞(茶山,1762-1836) 批駁朱子的性即理說,朱子(字晦庵,1130-1200 ): 萬物皆有此理, 理皆同出一原。,朱子以形上學作為倫理學的根據:,2:2 從之上到之中: 反形上學論述的展開,著力於將理從在事之上的存在狀態,轉為在事之中的存在狀態,從而解構朱子倫理學的形上學基礎。 有心於體神化不測之妙於人倫日

5、用之間。 關注人民日常勞動中活生生而具體的生活。 不再去理會抽象的道德原理。,東亞反朱子學的共同特點:,日本伊藤仁齋: 道者,人倫日用當行之路(語孟字義) 人外無道,道外無人 (童子問) 夫道者,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也 (論語古義),東亞反朱子學的代表言論:,日本荻生徂徠 : 道者,統名也。舉禮樂刑政,凡先王所建者,合而命之也,非離禮樂刑政別有所謂道者也。 (辨名 ),中國戴震 : 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孟子字義疏證),朝鮮丁茶山 : 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之後, 故愛人而後謂之仁。 (孟子要義),共同趨勢 十八世紀中日韓儒者在批判朱子學時,都嚴格峻別天道與人道,區分所以然與

6、所當然,並建立政治領域的自主性,這是整個十八世紀中日韓儒學思想最顯著的第一個共同趨勢。,3. 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二): 在存在中探索本質,孔子: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15)朱子: 貫,通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 。(論語集注),3:1 東亞近世思想中的實學精神,阮元(伯元,1764-1849): 此言孔子之道 皆於行事見之 (揅經室集),阮元 墨寶,阮元 畫像,焦循(里堂,1763-1820): 以忠恕解 一貫之道 (雕菰集),焦循 墨寶,焦循 畫像,日本儒者自伊藤仁齋以降 都以統釋貫。,3:2 在存在中尋求本質: 以統釋貫,片山兼山(名世璠,字叔瑟,1729-1782): 以仁釋

7、一 荻生徂徠: 先王之道,統會於安民,故仁,先王之大德也。依於仁,則先王之道,可以貫之矣。 松宮觀山(1685-1780) 解釋一貫的一字說:一者,仁也。 ,丁茶山:仁者,人也。二人為仁,父子而其分則仁也凡人與人盡其分,斯謂之仁(論語古今註),3:3 在存在中尋求本質: 在人際互動中解仁,4. 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異趣: 中日韓主體意識的對比,中國一詞的內涵: 政治唯我論(political solipsism) 中華中心主義(Sinocentrism) 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觀(Sinocentric world order),4:1 中國主體意識的特質,中國天下概念的內涵之侷限性: 天下一家

8、、華夷之辨 戴震整理水經注、著水地記、編直隸河渠書,視野始終不出中國本部。,日本儒者思想中的日本主體意識覺醒於十七世紀,而在十八世紀臻於成熟。,4:2 日本主體意識中的中國概念,山鹿素行(1622-1685):本朝指日本 為中國之謂也 。,山鹿素行 畫像,佐久間太華(?-1783) 淺見炯齋(1652-1711) 中國一詞指稱日本。,佐藤一齋(1772-1859) 主張中國一詞並非 地理上的中國所專屬。,佐藤一齋 畫像 佐藤一齋 墨寶,日本儒者明確區分: 文化身份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政治身份認同 (political identity) 從未將二者混同視之。,尾藤二洲

9、(1747-1813)(昌平黌教官),尾藤二洲 像 尾藤二洲 墨寶,尾藤二洲: 漢之為國,土地廣大,人民蕃庶,文物典章之備,諸國莫與為比,其稱為華為夏,是實然之名,非其人自私張大其號也。我之為國,其地不能如彼之大,文物亦不能如彼之盛,而能特立大海之中,未嘗奉彼正朔,民稠財富,百物自足,未嘗取給他邦,故諸夷以彼為中,自以為外,而我不為也。,尾藤二洲: 若夫儒者慕古學道,固其宜然也。因慕古遂慕漢俗,欲事事似彼,則亦失其本也,須顧以自戒。荻生徂徠:政談 :提到中國,均一律稱之為異國 。,18世紀上半葉鄭齊斗( 1649-1736 ),尚肯定中國文化的優越性。 18世紀下半葉丁茶山( 1762-183

10、6):以余觀之,其所謂中國者,吾不知其為中;而所謂東國者,吾不知其為東夫既得東西南北之中,則無往而非中國,烏覩所謂東國哉? ,4:3 朝鮮主體意識中的中國概念,5. 結論,1) 同: 人倫日用 道在俗中 在存在之中追尋本質的意涵,5:1 從近世向近代過渡: 十八世紀中日韓思想的特徵,2) 異: 中國儒者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 。 日本儒者則一方面以中國為不可避的他者,一方面又高度突顯日本主體意識,稱中國為異國,甚至主張只有日本才配稱之為中國。 朝鮮主體意識已在茁壯之中。,“Medieval urban revolution” 都市經濟機能的發展 非行政中心世鎮的興起 人口增加,5:2 18世紀東

11、亞思想轉向的歷史背景,年代 世界最大都市 人口800 長安 80萬 1100 開封 44.2萬 1200 杭州 25.5萬 1300 杭州 43.5萬 1400 南京 47.3萬 1450 北京 60萬 1600 北京 70.6萬 1750 北京 90萬 1800 北京 110萬 1825 北京 135萬 1850 倫敦 232萬,人民生活的重視: 求本質於存在之中 人民的具體生活才是目的,不是完成政治或道德抽向理念的手段。,5:3 轉向的意義:21世紀的觀點,對現代世界認識的不足: 中國:以自我為中心。 日、韓主體性以中國為反命題,而不是以西方為反命題。,5:3 轉向的意義:21世紀的觀點,思考問題,請定義並列舉傳統性與現代性的若干項特徵,並討論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的關鍵。 您認為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是經濟生產方式或是思想內容的轉變較為重要?為什麼?,閱讀作業,黃俊傑:從比較思想史觀點看18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延伸閱讀,黃俊傑等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