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31010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目 录,什么是共情共情的重要性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 增强对他人理解力 如何正确表达共情,什么是共情,你们通常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善良、乐观、真诚、热情、诚信、 有内涵、谦虚、积极、善解人意、宽容 善解人意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共情(empathy)很相近,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从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为: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

2、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共情的重要性,共情非常有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对人最大限度的体谅、理解和关心通常也会为我们赢得别人的理解关心,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 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 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步骤四:通过观察

3、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增强对他人理解力,1、学会倾听良好的倾听需要做到:专注。以对方为中心,专心致志,不轻易插话。用身态语和言语回应对方,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不作评判。这是良好倾听的秘诀。评判最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他人的反感和敌意。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如果对方的观点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很大冲突,而我们又需要指出这种差异,那么,可以用礼貌而又尊重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提供的参考句式有:“我理解你的意思,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样” “你谈的很有道理,但在这点上我的看法是”,增强对他人理解力,通过提问确认问题。好的倾听离不开提问。提问不仅是为了确认对方想要表达的

4、内容,而且也是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是真心希望理解他的。参考句式有:“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你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2换位思考解决与人冲突的方式很多,理解只是建设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此外,如果冲突是由对方的攻击造成的,那么,一个人是有权利和义务捍卫自己的。换言之,“理解别人”和“必要的捍卫”并不矛盾,此外,捍卫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并不等于就要起冲突。,如何正确表达共情,参考句式一: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感觉,因为”“你感到,因为” 参考句式二: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你想说的是”“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你的意思是”,如何正确表达共情,参考句式三: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我理解

5、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参考句式四: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参考句式五: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其实,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只要我们对人关切、理解和尊重,就能以无限多样的方式表达共情。不仅如此,还能促进利他、宽容、合作、尊重等人格特质的发展。,结 束 语,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使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利他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我们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