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623843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二零一二年五月,宋振骐 院士,山东科技大学,第一部分 煤炭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二部分 我国煤炭开采理论发展的成就,第三部分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煤炭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1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煤炭资源储量,2010年已探明的地质储量为1.5万亿t 预计储量4万亿t,1.2 煤炭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体,中国煤炭资源按深度分布的储量,煤炭资源储量在化石能源中的地位,我国化石能源可采储量查明情况,我国煤炭储量在化石能源中所占比重,我国能源储量排名,我国近十年煤炭产量情况,我国煤炭产量由2001

2、年的13.81亿t增长到2010年的33亿t,年 均增加1.9亿t,保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力保障的重要基础。,19992010全国煤炭产量,煤炭产量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超过65%,2010年煤炭产量及2020年需求量预计 国家目前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城市化的高峰期,对矿产品的需求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10年煤炭产量33亿t(占世界产煤总量的45%),“十二五”末规划38亿t,增长24.6%。 煤炭生产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顶板、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等重大事故没有从根本上(即在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和

3、现代装备、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得到控制,严重影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象。,1.3 我国煤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采沉陷环境灾害严重,采用留设煤柱护巷和控制地表沉陷传统开采方法造成的煤炭资源损失比例超过40%,违背中央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方针。 实现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有效地控制环境灾害,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煤炭开采理论 发展的成就,2.1 理论发展成就,上区段工作面,h1,h2,h3,H,新开工作面,h1垮落带高度;h2裂缝带高度;h3连续弯曲带高度;H埋深,采空区,推进方向,新开工作面巷道,介质属性复杂,开采扰动强

4、烈,应力分布复杂,开采空间范围大,我国“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从研 究的系统性、深度、体系的完整性,以 及用以指导开采实践取得的成就走在世 界的前列。,1.针对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的工程特点,以及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煤层地质条件的现实,明确了理论 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科学的定义了相关学术名词和术语,正确 的阐述了相应的基本概念。主要成果包括:(1) 严格的区分和定义了“矿山压力”(促使围岩向已采空间运 动的力)和“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围岩破坏 及支架受力现象)两个基本概念,正确的指出“矿山压力”存在的 绝对性(采动即有)和“矿山压力显现”的相对性

5、,以及矿山压力 控制(设计)的目标就是把“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安全上可靠、 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范围。,(2) 正确指出由于采场不断推进,无论是“矿山压力”还是“矿 山压力显现”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 规律是岩层运动和破坏决定的。明确的提出矿山压力控制研究必须 以“岩层运动为中心”,把不同采动条件下覆岩运动和支承压力大 小分布范围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相关动态结构模型的建 设和相关结构参数的确定放在首要地位。(3)正确指出任何开采深度条件下,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岩 层范围是有限的,即采动破坏失去向四周支承传递作用力的岩层 (直接顶)和保持了传递作用力联系,运动时

6、对矿压显现明显影响 的岩层(老顶)两个部分;可知的,即通过岩层动态监测可以确 定;可变的,即可通过采动条件的变更加以改变。,(4)对于可能垮坍的冒落岩层(直接顶)一般只能取坚决顶住,即“给定载荷”的控制方案,对“老顶”相关岩层的运动,则可以根据安全可靠、技术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和相应的力学保证条件,分别采取“给定变形”,即将作用力完全转移给四周支承体上,和“限定变形”,即将沉降限定到要求状态(位态)两种方案。明确指出对于老顶相关岩层的运动,不分条件地采用强顶硬抗的控制方案是不科学的、错误的。 2.根据安全高效开采,特别是顶板冲击地压、瓦斯煤层突出、透水突水及开采沉陷灾害有效控制的目标,建立、发

7、展并逐步完善了以“采动覆岩运动和支承压力分布”为核心的采场结构力学模型和各类重大事故控制决策结构力学模型体系,以及相关结构参数确定的方法、数学力学模型的建设。把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特别是重大事故的控制决策从统计经验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科学定量的发展阶段。,(1)科学的界定了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的内涵和结构模型的结构组成特征。创造性的针对定量控制设计需要,把采场推进过程中分布在四周煤壁上的支承压力分为煤壁已进入破坏,其受力由工作面长度等采动条件确定的“结构拱”内岩层运动决定的“内应力场”和“结构拱”内、外参与运动的岩层作用力决定的“外应力场”两个部分。,(2)正确的指出采场结构模型(包括结构组成和相

8、关结构参数)随采场推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并从控制的差异出发,界定了“第一次来压”和“正常推进”两个发展阶段,并深入揭示了两个发展阶段动态结构模型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参数运动发展的规律。,推进方向岩层运动和支承压力发展规律,(2)正确的指出采场结构模型(包括结构组成和相关结构参数)随采场推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并从控制的差异出发,界定了“第一次来压”和“正常推进”两个发展阶段,并深入揭示了两个发展阶段动态结构模型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参数运动发展的规律。,“内应力场”发展演化规律,(3) 在深入揭示动态结构模型发展规律,特别是支承压力分布和岩层运动关系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通过“矿山压力显现”推断支

9、承压力分布(包括分布范围及“内应力场”、“外应力场”及应力高峰位置)预测采场顶板来压的“井下岩层动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并成功研究相关监测仪表测试系统,较好的解决了通过现场实测确定相关结构参数问题。,3.通过大量现场事故案例分析和成功的控制实践,深刻揭示重大事故与生产现场“采场结构模型”建设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在推进重大事故控制决策模型体系的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顶板灾害控制,直接顶,第一岩梁,第二岩梁,采场顶板控制结构模型组成及分类,有“内应力场”的结构力学模型a.单岩梁老顶结构b.多岩梁老顶结构,无“内应力场”的结构力学模型a.单岩梁老顶结构b.多岩梁老顶结构,直接顶厚度确定a.理论判

10、定b.实测推断,采场结构参数确定,老顶厚度确定a.实测推断单一岩梁和多岩梁上覆岩层结构组成情况及其采场矿压显 现如图a、图b所示,b.理论判定挠度法相邻岩层同时运动(组成同一岩梁)则:相邻岩层分别运动(构成不同岩梁)则:裂断步距法,支架支护方案确定a.工况方案直接顶:给定载荷老顶:可给定变形也可限定变形b.控制目标和准则直接顶:给定载荷老顶:对下位岩梁限定变形定载荷,上位岩梁给定变形定缩量 以防止坚硬岩梁动态冲击要求对下位岩梁限定变形定阻力、对上 位岩梁给定变形定缩量,支架设计参数确定,支架支护强度和支护阻力,支架缩量,瓦斯灾害控制,31,(1)瓦斯灾害预测和控制的模型及控制准则事故灾害原因:

11、工作面及相关回风巷道中聚集的瓦斯浓度超限是瓦斯事故灾害的根源 事故灾害实现条件:采动空间聚集的瓦斯浓度超限,有充足的氧气和有明火引爆(三者缺一不可)是瓦斯爆炸灾害发生的条件。 事故灾害预测和控制控制准则:,了解和掌握不同开采模式条件下采掘工作面推进可能发生瓦斯事故的地点以及相关的瓦斯涌出量的重大差异是正确选择开采模式的基础。,32,单一重力应力场中掘进回采巷道模型,在构造破坏的复合应力场中掘进回采巷道,2018/9/16,33,(1) 冲击地压原因及实现条件 冲击地压概念:冲击地压是采动空间周边煤岩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以煤岩突出(高速喷出)为特征的矿山压力动力显现,是煤矿重大事故灾害。 冲击地压发

12、生原因:在储存高强度压缩弹性能的煤岩中,特别是能量聚集的部位开掘巷道和推进回采工作面,引发弹性能的释放。 冲击地压的动力源及其影响因素:,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控制,34,a 煤层压缩弹性能开采深度愈大,覆岩强度愈高(即允许的悬露面积愈大),受压煤层储存聚集的高强度压缩弹性能的可能性将愈大。b 顶底板岩层弯曲(压缩)弹性能,2018/9/16,35,重力弯曲弹性能随支托岩层的强度和随动层的厚度成正比;构造弯曲弹性能受采深和顶底板岩层强度所决定的应力保持和释放条件控制。岩层强度愈高,埋深愈大,可能聚集和保持的弹性能的量级将愈高。 冲击地压实现的条件a 已采空间周围煤岩中聚集的压缩弹性能达到

13、了足以产生煤岩冲击破坏的量级;b 采动,包括采掘工作面推进、爆破、顶板断裂等震动性破坏,改变了相关部位煤岩的受力条件和极限平衡状态。c 采动空间周围没有足够的缓冲体(包括已破坏的煤岩和柔性支护等构筑物等),把煤岩弹性能释放可能动力显现控制到安全的范围内。,2018/9/16,36,(2) 掘进工作面推进冲击地压原因及实现条件:在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条件下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和实现的条件如图所示。,37,a 留小煤柱(“内应力场”范围内)掘进在“内应力场”形成和稳定之前开掘巷道(图中1位置),存在冲击地压危险(采深大于300m);在“内应力场”形成稳定后(图中2位置),开掘巷道可以避免冲击地压

14、发生;在未经采动释放的构造应力场中掘进巷道,将有瓦斯和煤层同时突出的危险。,b 大煤柱护巷方案高应力区开掘巷道(采深大于300400m)时,存在冲击地压危险;在低应力区开掘巷道,在采深小于600800m时,将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2018/9/16,38,(3) 回采工作面推进冲击地压原因及实现条件:a.回采工作面内冲击地压发生和实现的条件单一重力场冲击地压将发生在坚硬岩层顶板第一次裂断开始到采场第一次来压阶段完成,推进距离接近工作面长度的时的范围内。“内应力场”形成之后的采场推进全过程中,出现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将很小。,2018/9/16,39,.临近构造应力场应力高峰区掘进开切眼至坚硬岩层裂

15、断来压完成期间时,始终存在冲击地压的威胁,进入出现“内应力场”的正常推进阶段后,冲击地压事故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同样将很小。,2018/9/16,40,b.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实现的条件在采场推进全过程中,伴随坚硬顶板裂断,始终存在诱发冲击地压的威胁;,2018/9/16,41,随采场推进和坚硬顶板跨落,以及支承压力的增加,伴随坚硬顶板裂断,回采巷道破坏的范围将进一步加大,进入正常阶段将达到最大化,2018/9/16,42,受两侧坚硬顶板悬露,支承压力叠加的影响,回风巷道冲击地压破坏的范围远比运输巷道大得多。,2018/9/16,43,(4)煤柱充填护巷控制冲击地压的优势 沿空掘巷“U”型通风方案a.

16、实现了在稳定内应力场掘进,从而避免了掘进中冲击地压和瓦斯煤层突出事故的可能性。 b.排出了护巷煤柱聚集高强度压缩弹性能的条件,使回风巷道始终处于已破坏的煤壁缓冲保护之下。,2018/9/16,44,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案a.避免了在应力高峰区,高强度压缩弹性能的部位开掘回风巷道引发冲击地压的可能性。b.避免了回采工作面推进回风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可能性。,45,无煤柱充填开采模式应用的水害控制,(1)顶板透水事故的预测和控制相关信息基础,2018/9/16,47,留煤柱与不留煤柱与突水的关系图,(a),(b),(2)底板突水事故的预测和控制相关信息基础,工作面跨断层开采的底板破坏模型,突水预测控制结构力学模型图,50,沉陷控制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不同工作面长度和开采深度条件下地表沉陷实测分析研究抽象建立的采动沉陷预测控制结构力学模型如图7所示。,采动沉陷预测控制结构力学模型,在既定工作面长度(L0)条件下的地表最大沉陷值max为: 其中 裂断拱两侧煤壁压缩量裂断拱上部岩层最大挠曲沉陷值表土含水层水位下降后压缩沉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